東方號飛船
[拼音]:dengta
[英文]:lighthouse
設置於重要航道附近的塔形發光固定航標。用以指引船舶航行或標示航行險區。燈塔通常有人看守,是最重要的目視航標。隨著燈塔技術的發展,可靠性大大提高,很多重要燈塔已改為無人看守。
沿革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訊號烽火。最著名的古代燈塔為亞歷山大港外的法羅斯島(Pharos)燈塔,約建於公元前280年,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誌。後來pharos一詞成為燈塔同義詞。法羅斯燈塔曾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4世紀毀於地震。此後,最早的離岸較遠的海中燈塔為建於9世紀初的法國吉倫特河口外約7海里處科杜昂礁上的燈塔,已兩次重建,現存的花了27年時間建成於1611年。古老的燈塔中至今仍在使用的有1304年用石砌成、高達50米的義大利萊戈恩燈塔。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中國早期的燈塔見於記載的有:明永樂十年(1412)在上海寶山縣臨海的人工大土山上建立的烽堠,高30餘丈,“晝則舉煙,夜則明火”;1760年由漁民集資在臺灣海峽澎湖列島漁翁島西南端建造的燈塔,塔身以塊石砌成,高9米,上置油燈,燈罩用蚌殼製成,射程1海里。從18世紀起,國際海運事業蓬勃發展,促使燈塔技術不斷進步。1784年出現無煙油燈;1791年出現有拋物面反射鏡的發光器;1823年出現透鏡燈塔;1858年出現電力燈塔;1885年第一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落成,它的設計人是瑞典物理學家G.達林。百餘年來燈塔數量大增,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總共已超過55000座。
構造
燈塔分塔身和燈具兩部分。燈塔塔身可由鑄鐵板、鋼架、鋼筋混凝土或磚石建造,外形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方形,通常為圓形。外壁塗不同的顏色或色帶以便白天識別。海中燈塔須經受海洋風浪侵襲,其塔身設計和建築要求很高。塔身裡有樓梯直通塔頂燈籠,籠內燈具有發光器和光學透鏡。發光器的發光體中心位於光學聚光透鏡的焦點。光源輻射出來呈球面的光通過聚光透鏡成為具有一定擴散角的平行光束射向海面。
19世紀初以前的燈塔燃燒煤或木材,發出煙火。以後用過蠟燭、油燈。現代燈塔發光器的能源通常為電力或乙炔,煤油已基本上被淘汰。燈塔的燈光射程一般為15~25海里,有的超過30海里。射程遠近同兩個基本條件有關:一是燈光的地理視距或初顯距離,主要取決於觀測者眼睛和燈光離海面的高度;二是燈光視距,主要取決於光源的發光強度。因此,燈塔燈光除發光強度外,還須具有一定高度才能達到一定射程。燈光視距受地理視距的限制,即使燈光視距大於地理視距,燈塔的實際燈光射程仍等於它的地理視距。目前,光強最大的是法國德·克雷阿克燈塔,達5億燭光。
燈塔的燈質分為定光、閃光、聯閃光、明暗光、互閃光等,相鄰燈塔的燈質均不相同。有的燈塔發出紅、白或綠、白不同顏色的光弧,通常用紅、綠光表明光弧內有沉船、暗礁等危險物。
大型燈塔還設有霧警裝置和無線電指向標。(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