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緣線上監測與診斷

[拼音]:shui wuran zhishi shengwu

[英文]:indicator organism for water pollution

在一定的水質條件下生存、對水體環境質量的變化反應敏感而被用來監測和評價水體汙染狀況的水生生物。

20世紀初德國學者B.科爾克維茨和M.馬鬆提出指示生物的概念,並把能夠表示河流汙染特性的生物稱為水汙染指示生物。以後,許多學者相繼補充和發展了這一概念。

浮游生物、水生微型動物、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顫蚓、溞、搖蚊幼蟲、矽藻、小球藻、柵藻、水生維管束植物等均可用來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

水體嚴重汙染的指示生物,如顫蚓類、毛蠓(Psуchoda alternata)、細長搖蚊幼蟲(Tendipes attenuatus)、綠色裸藻(Euglena viridis)、靜裸藻(E.caudata)、小顫藻(Oscillatoria tenuis)等,均有在低溶解氧條件下生活的能力。顫蚓類在溶解氧為15%的水體中,仍能正常生活,所以成為受有機物汙染十分嚴重的水體的優勢種。美國學者提出以單位面積顫蚓的數量作為評價水體汙染的指標,顫蚓數量愈多,表示水體汙染愈嚴重。中國學者曾以顫蚓為指示生物,對第二松花江等水系進行監測和評價。中國常見的顫蚓類有霍甫水絲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華擬顫蚓(Rhуacodrilus sinicus)和正顫蚓 (Tubifex tubifex)等。

指示水體中度汙染的生物,如居櫛水蝨(Asellus communis)、瓶螺(Phуsaheteroteropha)、被甲柵藻(Scenedesmus armatus)、四角盤星藻(Pediastrum tetras)、環綠藻 (Ulothrix zonata)、脆弱剛毛藻(Cladophora fracta)、蜂巢席藻(Phormidium favo-sum)和美洲眼子菜(Potamogeton americanus)等,對低溶解氧也有較好的耐受能力,會在中度有機物汙染的水體中大量出現。

指示清潔水體的生物,如紋石蠶(Hуdropsуche sp.)、扁蜉(Heptagenia)和蜻蜓 (Anax junius)的稚蟲以及田螺(Compeloma decisum)、肘狀針杆藻 (Synedra ulna)、簇生竹枝藻(Drapar naldia glomerata)等, 只能在溶解氧很高、未受汙染的水體中大量繁殖。

利用指示生物可以對水體汙染程度作出綜合判斷,而且還可以利用某些生物的行為變化和生理指標等對水體汙染進行定性分析。如牡蠣(Ostrea)肉體顏色的改變可以反映海水中銅離子的汙染,白鰱、鯉魚、團頭魴的腦膽鹼酯酶活力的變化可以反映有機磷農藥的汙染。

各種生物雖然都有一定的適應範圍,但生物種類和數量的分佈並不單純決定於汙染,其他條件如地理、氣候,以及河流的底質、流速、水深等對生物的生存和分佈也有重要影響,而且河流上游和下游的生物區系也存在天然差異。利用指示生物監測和評價水體質量必須注意這些因素。

參考書目

津田鬆苗:《水質汙濁の生態學》,公害對策技術同友會,東京,1972。

參考文章

水汙染指示生物環保百科水汙染指示生物知多少?環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