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噴氣發動機

[拼音]:sichou zhi lu

[英文]:Silk Road

橫貫亞洲大陸的古代貿易通道。在公元前 2世紀到公元 9世紀以絲綢為主的中外貿易往來非常頻繁。通過這條通道的貿易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經濟繁榮,特別是對於中國蠶桑絲綢技術的西傳起了巨大作用。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裡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絲綢之路”這一名稱。後來在這條通道上陸續出土了中國漢、唐各朝的大量絲織品和其他文物(見中國絲綢史、中國紡織文物)。公元前 2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等攜帶絲綢和其他貴重物品出使西域各地,開闢了中國通向中亞,進而抵達地中海的道路。宋代以後,中國對外貿易大多改走海路,“絲綢之路”逐漸失去往昔的重要性。

“絲綢之路”路線並不完全固定,也非一條。其中以自喀什西南行的路線,通往印度、西亞乃至歐洲,最為重要。喀什古稱疏勒,按當地語意即為“絲綢集市”。

兩漢時期,中西亞和歐洲尚未掌握育蠶取絲的技術,經絲綢之路不僅大量販運中國的絲織品,同時也大量西運蠶絲作為絲織原料。公元2~3世紀,蠶桑技術傳到今新疆和田地區。在屋於來克遺址留存繪有蠶種傳入故事的畫板。民豐遺址存有當時的桑樹(已枯死)。據藏文《于闐史》記載,中原地區的蠶桑技術曾傳佈到今克什米爾一帶。公元 4世紀,中國的蠶桑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至印度。公元 6世紀,波斯派遣使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學習絲綢技術。後來,中國的蠶桑技術又傳佈到拜佔廷和阿拉伯等地,羅馬和拜佔廷多以服用中國絲綢為貴。沿“絲綢之路”出土的漢、唐絲織物品類繁多,織造精美。絲綢的組織和紋樣對世界各國的絲織生產有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章

為什麼“香料之路”又稱"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為什麼把從我國到古羅馬國的路稱作"絲綢之路"中國史絲綢之路(SilkRoad)中國地理什麼是“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地理學世界地理寫作資料之“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