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加諾娃,А.Я.

[拼音]:Yuandaishi

元朝初年,北方和南方的詩各自保持統一前的原有特色。北方的作者如郝經、楊奐、劉因、楊巨集道、王磐、王惲、鮮于樞等,沿著趙秉文、元好問所開闢的道路,學習蘇軾,而稍微有所變化,清淡古樸,豪放自然。南方作家如劉辰翁、方回、戴表元、仇遠、白珽、趙孟等略變江湖派風格而崇尚唐調,清麗婉約。這些都是此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詩人。方回晚年編撰《瀛奎律髓》,轉學江西詩派格調;所作的詩粗俗生硬。他們對蒙古貴族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有過一些揭露,也隱約流露出悲涼的故國之思。此外契丹族人耶律楚材父子亦能詩,多描寫塞外風光和殊方習俗,語皆本色,意趣天然。

成宗元貞、大德以後,進入元代中葉,北方的曹伯啟、元明善、姚燧,南方的袁桷、貢奎、胡炳文相繼而起。作古詩模仿魏晉,律詩學盛唐,風格清麗猷壯。開始形成南北統一的詩風。稍後的虞集、楊載、範梈和揭傒斯,號稱元代四大家,是當時著名代表詩人。虞集曾說:“仲弘(楊載)詩如百戰健兒,德機(範梈)詩如唐臨晉帖,曼碩(揭傒斯)詩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婦)。”對範梈和揭傒斯微有貶意,所以揭傒斯對這個評語表示不滿。事實上範(梈)、揭(傒斯)二人詩的寫作技巧確不如虞集和楊載,且都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有的作品表現出模仿與生硬。但就內容題材的廣泛、觸及社會上某些不合理現象說,範、揭卻勝過虞、楊。虞、楊作品的佳處在藝術技巧上。虞集的詩作,風格嚴峻,聲律圓熟,文字流暢宛轉;楊載的詩含蓄,有新意,注重煉字造句,文字平易通順。

元代徙居中原的各族人,學習漢文化,此時也湧現出不少運用漢文寫作的詩人。貫雲石、馬祖常、薩都剌、迺賢、丁鶴年、高彥敬等都享有盛名。薩都剌有不少反映社會黑暗的詩,然以富有生活實感的山水詩見其功力。對於北方風物的描寫細膩、貼切,筆力粗獷有致,顯現其獨特的風格。馬祖常詩風清壯,頗有影響。

元代中葉,還有一些人作詩模仿李賀,宋無從學得最力。項炯、李序、李裕、文質、何景福組成所謂“睦州詩派”,都是標榜長吉,詩多奇思遐想。如何景福的詩句“天風吹客夢,何日抹魚頒”。陳樵的詩句“近從月裡種花去,遙見鼎湖飛葉來”。都是屬於構思奇特之句。

元末農民大起義前夕,社會矛盾漸趨尖銳。描寫和平安定生活的作品日漸減少,朱德潤、謝應芳、袁介、張翥等人,所作揭露社會黑暗的詩歌增多起來。朱德潤的《德政碑》、謝應芳的《傷田家》、袁介的《檢田吏》、張翥的《郭農嘆》,都真實地揭示了農村的殘破凋敝和官府的為非作歹的現象。朱德潤有一首《水深圍》說:“東南民力日漸窮,不願為農願為盜。人生盜賊豈願為,天生衣食官迫之。”直截了當地指出了民反實由官逼所致。

元代末年,除元朝官府軍隊外,地主豪紳組織的“義軍”,和農民起義隊伍,都各自獨立,盤踞一方,一般採取屯田辦法,互相對立,且耕且戰。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文人的政治態度也不盡相同,有的擁護中央而實際是投靠蒙古軍閥;有的依靠地主武裝;也有的跟著農民軍而搖擺不定。這些詩人中有張翥、許有壬、張憲、陳基、趙汸等。此外也有人出賣或放棄田地產業,過著為僧、賣藥等流浪生活,如顧瑛、許恕、倪瓚等。還有一些人做隱士,如王冕。他的詩作以其思想、藝術水平而成為元末詩歌中的上佳篇什。至於那個原先做官,後來閒居,卻不做隱士的楊維楨,則贏得了元代末年最高的詩名,他的學生章琬說楊是“南北詞人,推為一代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