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絨機

[拼音]:nongye tuiguang

[英文]:agricultural extension

通過宣傳、教育、示範、諮詢等途徑,向農民傳授農業技術、生產經驗和管理方法的活動。其中心任務是將農業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並轉化為生產力,因而是聯結生產的紐帶和橋樑。農業推廣工作的範圍也有涉及農民生活方面的,如家庭經濟和農村生產環境的改善等。一般由各級政府農業部門中的推廣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有的國家實行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推廣三結合的制度,農業推廣工作由地區高等農業院校主持,並設各級農業推廣站負責具體推廣工作;也有由農民自己的合作組織與政府的支援資助相結合,或由有關的企業結合推銷技術、產品進行農業推廣工作的。

概況

農業推廣工作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展較早,並已形成較穩定的體制。如美國的農業推廣系統由聯邦、州和縣三級機構組成,農業推廣工作由州立農學院主持,實行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推廣三結合體制;聯邦德國由農業諮詢員組成農業諮詢網;日本農林水產省農蠶園藝局設有普及部,又在地區農政局下設農產普及課,並有由專職技術員和改良普及員組成的農業改良普及隊伍等。這些國家的農業推廣工作,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指導。包括生產規劃、耕作制度、栽培技術、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家畜飼養、農機具使用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指導,經驗交流和提供諮詢等。

(2)農家生活指導。包括家庭經濟、烹飪技術、服裝裁剪、家庭環境衛生、家用電器維修、解決老年、婦女問題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等。

(3)農村發展指導。包括農村資源的開發利用、灌溉渠道修建、向農民提供市場資訊和指導農產品銷售等。

(4)農村青少年教育。如美國的四健會(4-H俱樂部),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向9~19歲的農村青少年進行農業技術教育和開展農業生產實踐等活動,為培養新一代農民服務;日本的農業推廣機構通過對青少年的愛農、務農和農業技術教育,培養農業後備力量等。

中國的農業推廣

農業技術經驗在中國古代的傳播主要靠勞動人民的言傳身教。直至20世紀初,農業推廣才成為一項事業,不斷髮展,並在農業生產中愈益顯示其重要作用。

發展過程

中國近代農業推廣始於清代末期。自此直至抗日戰爭前,農業推廣工作多與農業科學研究結合進行。如1906年設立的中央農事試驗場、1914年以後建立的南京金陵大學農科和1931年成立的中央農業實驗所等農業科研、教學機構,都曾進行作物、桑蠶、良種、植物病蟲害和牛瘟、豬瘟防治辦法等的推廣工作。其中,30年代在黃河流域推廣斯字棉 4號、長江中游推廣百萬棉等棉花良種,成績尤為顯著。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曾於重慶先後成立“農產促進委員會”(1938)和“糧食增產委員會”(1940),與中央農業實驗所等合作,進行農業推廣事宜。1945年1月農業推廣委員會成立,有關工作就由該會集中進行。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推廣小麥、水稻、棉花、甘薯以及引進的烤煙良種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陝甘寧邊區曾於1939年1月在延安舉辦農產競賽展覽會,表揚獎勵農業勞動模範。邊區的農業學校在向農民推廣經過試驗改良的作物、種子和種植方法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推廣工作獲得了空前有利的發展條件。 東北、 華北等地在1951年開始試辦農業技術推廣站,到1956年全國共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16466個,有推廣人員94219人;除邊遠地區外,基本上達到一區一站,每站5~7人。60年代初,不少地方將區一級的技術推廣站改為以人民公社為單位建站;有的縣級綜合性技術推廣站又分出植保站和種子站等。“文化大革命”期間,技術推廣站工作多陷於停頓狀態,僅在推廣雜交玉米、雜交高粱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1970~1974年間曾以縣辦農業科學研究所、公社辦農業科學試驗站、大隊辦農業科學試驗隊和生產隊辦農業科學試驗組組成“四級農業科學實驗網”。1978年以後,各地對各級農業和畜牧業的技術推廣機構進行了整頓,端正了工作方向,加強了技術推廣隊伍的建設,推廣工作又有了新的發展。

現行體制

中國自1979年以來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由中央、省(市、自治區)、地區(市)、縣、區或鄉、村6級技術推廣機構組成,其中縣級是重點。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同級農業行政部門領導下的事業單位。縣和縣以上的技術推廣機構分綜合性的和專業性的兩種。1983年共有綜合性技術推廣站(包括縣技術推廣中心)3720個,專業性技術推廣站(包括種子站、植保站、土肥站及各種經濟作物站等)7560個。其中區或鄉一級機構是整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基層單位。鄉以下一般設有農科隊或農技小組,每隊、組有農民技術員3~5人,包括種子員、植保員、栽培員等。實行以家庭為承包單位的聯產責任制後,承包戶中湧現出一些科技戶,常在採用新技術中發揮示範推廣作用。

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任務:全國和省(市、自治區)、省轄市(自治州、盟、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站是農業技術推廣的管理、指導機構,負責制定規劃、業務培訓和檢查、指導技術推廣工作。縣和縣以下農業技術推廣站的任務以試驗、示範、普及新技術和技術培訓為主,其內容包括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防治病蟲害和經營管理等;此外,也兼行常規的分析化驗、情報資料服務和各種科普活動。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由國家技術幹部、享受一定補貼的農民技術員和農民技術員3部分人員組成。

畜牧獸醫方面的技術推廣機構,1983年有省、地、縣、社畜牧獸醫站59000多個,家畜改良站1400多個,草原工作站350多個。區、鄉有民間獸醫和防疫員約199萬多人。全國畜牧獸醫總站,省(市、自治區)、省轄市(自治州、盟、地區)的畜牧獸醫站,家畜改良站和草原工作站是畜牧技術推廣的管理、指導機構。縣、區畜牧獸醫站的主要任務是推廣畜禽優良品種,改進飼草、飼料和飼養管理技術,以及進行技術人員的培訓等。

工作方法

各級農業和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遵循為當地、當前生產服務的方針和因地制宜、一切經過試驗的原則,採取試驗、示範、培訓、推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技術推廣工作。推廣方式主要包括:印發資料、舉辦科技講座、科技夜校、科技展覽,開展諮詢服務和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等。1980年以來,許多地方開始試辦各種技術服務公司,實行技術責任制,通過技術推广部門(或技術員)與生產單位(或農戶)簽定技術承包或技術服務合同的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推廣中所需的資金和物資列入國家和地方計劃,也向採用技術的生產者收取少量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