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合器

[拼音]:tianranqi jiqi he chuli

[英文]:gathering and treatment of natural gas

用集氣管網集中氣井所產天然氣,經分離計量,送往天然氣處理廠脫硫、脫水,回收硫黃和液烴,獲得符合標準的外輸天然氣的過程。

集氣管網

要著重考慮佈局、輸送方式、集氣壓力等問題。集氣管網的佈局取決於:

(1)氣田面積和形狀;

(2)地形和地物;

(3)氣田預期發展等。集氣管網布局的基本方式有:放射狀、枝狀、環狀三種,也可組合使用(圖1)。集氣管網,根據所輸流體中的含液量,在容許的壓力降範圍內可採用單套管網氣、液混輸,也可在井場將氣和液先行分離,利用兩套管網氣、液分輸。如氣田有兩個以上氣藏同時開採,則應根據不同產層的氣體質量、壓力等情況設定多套管網。集氣管網的壓力根據地層壓力,氣液分離工藝和輸氣系統的壓力要求等因素確定。

氣田開採的後期,氣井的產量和壓力同時降低,在天然氣不能靠自身壓力進入集氣管網,又不能就地利用的情況下,可採用壓縮機集氣。礦場集氣一般選用專用的燃氣發動機帶動的往復式壓縮機機組,以適應排氣量和壓縮比兩者的不斷變化。機組可裝在井場或集氣站。若就近可取得大量高壓天然氣,又無其他制約條件,可採用以高壓氣帶低壓氣的引射器,採集低壓天然氣,使之進入集氣管網。

含硫氣田的集氣管網,常選用低碳鋼或抗硫低合金鋼管材,以防止硫化物造成應力腐蝕(見碳素鋼,合金鋼,應力腐蝕斷裂和氫脆)。

礦場分離

從天然氣中分出攜帶的地層水、凝結水、凝析油,以及從氣井帶出的少量砂子等固相物質。在氣田開發過程的主要階段,氣井的井口壓力一般都遠高於集氣管網的壓力,當節流降壓時,會產生焦耳-湯姆孫效應,使天然氣溫度降低。即使在0℃以上,天然氣中的某些組分,在一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仍能與所存在的遊離水形成冰雪狀水合物,堵塞管道和裝置。礦場分離過程,根據防止形成水合物的方法不同,分常溫分離和低溫分離。

常溫分離

通過加熱防止形成水合物。來自井口的天然氣,先加熱,後節流降壓,再進入分離器。氣液分離後應分別計量(圖2)。加熱程度和降壓級數取決於井口溫度和井口壓力。常溫分離一般用於幹氣(戊烷及以上餾分含量少於10ml/m3),可在井場或集氣站進行。

低溫分離

把甘醇(乙二醇、二甘醇)、甲醇等防凍劑注入氣流中以防止形成水合物。以甘醇為防凍劑的低溫分離流程見圖3。

來自井口的天然氣,先在遊離水分離器中分出攜帶的遊離水,分離器的壓力控制在天然氣反轉凝析壓力以上,以防烴類凝析。然後向天然氣流中注入防凍劑,如甘醇等,並節流降壓,析出的凝析油進入低溫分離器。天然氣經換冷後輸出,凝析油吸水後的稀甘醇一起進入穩定塔,然後在油-甘醇分離器中分開,前者送往貯罐;後者經提濃後重復使用。低溫分離一般用於溼氣(戊烷及以上餾分含量高於10ml/m3)。常在集氣站上集中進行。在含水量低時也可以不加防凍劑。

天然氣脫硫

脫除天然氣中H2S、CO2等酸氣組分後外輸。方法大體有四類:

化學吸收法

以醇胺類或鹼性鹽類溶液為溶劑,在吸收塔中吸收天然氣內H2S、CO2等酸性氣體組分,以淨化天然氣。然後在溫度較高、壓力較低的再生塔中產生反方向化學反應,而放出被吸收的H2S、CO2,使溶劑再生,各種化學吸收方法的工藝流程基本相同(圖4)。溶劑在吸收塔中與酸性天然氣逆流接觸,吸收H2S、CO2。淨化後的天然氣從吸收塔頂流出,脫水後外輸。吸收酸氣後的溶劑(富液)從吸收塔底流出,減壓後與再生後的溶劑(貧液)換熱,然後進入再生塔。富液在再生塔中進一步減壓,並由重沸器加熱,放出吸收的酸氣,成為貧液。酸氣從再生塔頂排出,經冷卻、分離,送往硫黃回收裝置。貧液從再生塔底部流出,經換熱、冷卻後,由溶液迴圈泵送至吸收塔,迴圈使用,常用的醇胺類溶液有一乙醇胺、二乙醇胺、甘醇胺、二異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等。一乙醇胺法從30年代開始逐步推廣,由於工藝成熟、溶劑反應力強、變質溶劑容易回收處理、價格較廉等,至今仍廣泛應用於天然氣脫硫。60年代以來,二異丙醇胺法不斷得到改進,也逐步得到推廣。

以鹼性鹽類溶液為溶劑的脫硫方法,如熱鉀鹼法,和在此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卡塔卡勃(Catacarb)法、本菲爾德(Benfield)法等,主要用於處理CO2含量較高的氣體。

物理吸收法

利用多乙二醇二甲醚、碳酸丙烯酯、N-甲基吡咯烷酮等有機溶劑,對烴類和H2S、CO2等酸氣組分的不同溶解度,在高壓下吸收天然氣中的酸氣組分,使之淨化。在再生過程中,壓力降低,溫度升高,釋出被吸收的酸氣組分,溶劑得到再生,上述吸收和再生純屬物理過程,溶劑和氣之間不產生化學反應。物理吸收法用於處理含CO2高的天然氣。此外,一般還將碸胺法也歸屬於這一類。但碸胺法溶劑以環丁碸二異丙醇胺和水按一定比例配製而成,兼具物理吸收和化學吸收的作用。宜用於淨化高酸氣分壓的天然氣,並能部分脫除有機硫化物(如硫醇、硫醚、羰基硫等)。此法有較強的競爭力,應用較廣泛。其流程與醇胺法類似,只是富液再生前,需先在一定壓力下閃蒸,除去所溶烴類。

液相直接氧化法

借加入鹼性溶液中氧載體的作用,把被溶劑吸收的H2S直接氧化為元素硫,然後用空氣鼓泡使溶劑再生。這類方法能選擇吸收酸性組分中的H2S,用於處理H2S含量低、CO2與H2S含量的比值高的天然氣,或用於處理硫黃回收裝置的尾氣。較有代表性的有:蒽醌法、改良砷鹼法、鐵鹼法等。

幹床法

以海綿狀氧化鐵、分子篩、氧化鋅等固定床,脫除天然氣中的H2S。海綿狀氧化鐵固定床脫硫是一個出現較早的方法,由於裝置龐大,不能回收硫黃等缺陷,目前僅用於處理分散而量少的低含硫天然氣。

硫黃回收

用化學吸收法和物理吸收法兩類脫硫裝置脫除的酸氣,須送往硫黃回收裝置用克勞斯(Claus)法回收硫黃。其原理是將酸氣中三分之一的H2S燃燒成SO2,然後在催化劑 (活性鋁礬土等)作用下與剩餘的H2S按下式反應得到元素硫:2H2S+SO2─→3S+2H2O。多數工業裝置採用兩級催化反應,硫的轉化率可達90~96%。

為防止硫黃回收裝置尾氣中殘餘H2S和SO2對環境的汙染,還必須進行尾氣處理。尾氣處理的方法很多,根據工廠硫黃產量和當地環境保護的要求選擇。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大型工廠,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將尾氣中殘餘的SO2,通過催化加氫,還原成H2S;再用二異丙醇胺法或直接氧化法選擇性地脫除H2S,如斯科特(Scott)法和比文(Beavon)法;脫除的H2S返回硫黃回收裝置;處理後的尾氣經灼燒後排入大氣。帶有這種尾氣處理裝置的天然氣處理廠,硫的總回收率可高達99.9%以上,排放的尾氣中SO2含量不超過300ppm。

對於硫黃產量較小、經兩級催化反應後排放的尾氣達不到環境保護要求的克勞斯法裝置,可採用三級催化反應或另加低溫克勞斯法裝置,如薩弗林(Sulfreen)法和克勞斯波爾(Clauspol)法裝置,使排放的尾氣達到環境保護要求。

天然氣脫水

直接來自氣井或經脫硫後的天然氣一般都含有飽和的水蒸氣。在管道輸送過程中,隨著壓力和溫度的變化,可能析出凝結水,甚至結成冰或固體水合物,堵塞管道,影響天然氣輸送。凝結水還將使天然氣中的酸性氣體組分對鋼材起電化學腐蝕作用。因此,天然氣進入輸氣系統前須經脫水處理,使其露點較輸氣過程中最低環境溫度低5℃以上。

礦場天然氣脫水主要採用三甘醇(或二甘醇)作吸溼劑。甘醇在脫水塔中自上而下與天然氣逆流接觸。吸收其中水分,使天然氣的露點降低至符合輸氣要求,並送往輸氣系統或下一工序。吸水後的醇由塔底流出,經換熱、加熱,氣提幹天然氣,濃度提高後,用泵送往脫水塔迴圈使用,流程見圖5。

三甘醇法脫水的露點降一般可達50~70℃,對於露點降要求更高或含H2S較高的天然氣,可採用分子篩、氧化鋁、矽膠、氯化鈣等作為吸附劑,進行固定床吸附脫水。

液烴回收

回收天然氣中乙烷以上烴類的目的有二:

(1)控制烴露點,使輸氣過程中不致有液烴析出,影響輸氣效率;

(2)回收乙烷、液化氣(液態的丙烷、丁烷或兩者的混合物)、天然汽油,作為化工原料或液態燃料。回收液烴目前主要採用低溫凝析法,按照致冷方法,分為:利用天然氣自身“壓力能”的節流膨脹法或渦輪膨脹機法,以及外加冷源法。冷凝溫度一般低至-45℃或更低,視產品方案、經濟效益,特別是回收乙烷的程度而定(圖6)。對於富含乙烷和丙烷以上烴類的油田氣,若以回收丙烷以上液烴為目的物,一般可採用冷凝溫度為-20~-25℃的外加冷源法,合理回收液烴。70年代以前,曾被廣泛採用的常溫或低溫油吸收法,因經濟上缺少競爭力,目前都已較少採用。

脫硫、脫水、液烴回收等處理過程是否需全部進行,應視天然氣組分和外輸氣體質量要求而定,並與集氣系統統一考慮。如果天然氣中含有較高品位的氦等組分,也應考慮提取。

參考書目

D. L. Katz et al., Handbook of Natural Gas Engineering,McGraw-Hill,New York,1959.

AGA Gas Engineers Handbook Advisory Committee,Gas Engineers Handbook,The Industrial Press, New York,1965.

四川石油管理局編寫組:《天然氣工程手冊》,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