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奇諾防線
[拼音]:Daojiao sushen
流傳於民間而為道教所信奉的神祇。其中有與自然現象相關的自然神,如雷公、風伯等;有帶著明顯的人間特徵的英雄神、文化神,如關帝、文昌等;有被認為專門保護個人、家庭和城鄉公眾安全的守護神,如門神、灶神、城隍、土地、媽祖等;有被認為有特定職能的行業神和功能神,如藥王、財神等。
雷公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雷之神,又稱雷師。《山海經·海內東經》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發雷聲。《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雷獸的記載,郭璞注云:雷獸即雷神。洪興祖《離騷補註》則稱軒轅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師。雷神已由獸形變為神人。《太平廣記》引《神仙感遇傳》,謂雷公有兄弟五人,是謂五雷。據《格致鏡原》稱,即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論衡·雷虛》已提到雷公的畫像,謂“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元史·輿服志》書雷神為犬首,鬼形,白擁項,朱犢鼻,黃帶,右手持斧,左手持鑿,運連鼓於火中。後出的《雲仙雜記》更謂“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威震天下,民間謂其能擊妖孽及忤逆不孝之人,各地多立祠廟,塑雷公像奉祀,用以懲惡勸善。道教奉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並有天雷十二、地雷十二、人雷十二的三十六雷之說,言其能用符咒召役,以除妖孽,《正統道藏》收有《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等書。
門神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司門之神。《禮記·月令》有“祀門”、“祀戶”的記載,《禮記·喪大記注》也有“禮門神”之說。漢時門神指神荼、鬱壘。《論衡·訂鬼》引《山海經》曰:“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後世所繪門神,神荼白臉,喜相;鬱壘紅臉,怒相,歷代相沿。道書《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列神荼、鬱壘於神祇之最下位。(見彩圖)
唐代門神改指秦叔寶、尉遲敬德(《三教搜神大全》作胡敬德)。據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鬼魅呼號,夜無寧靜,秦叔寶、胡敬德戎裝立門以伺,夜果無驚。唐太宗遂命畫工圖兩人武勇之形,懸於宮掖之門,邪祟遂息。後世沿襲,遂為門神。宋以後,門神愈益多樣,或戴虎頭盔,或為將軍,或為朝官,復加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狀,皆取美名以迎祥。
灶君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之神,亦稱灶王。據傳,晉後尊為天地督察使。《禮記·月令》已有祀灶的記載。灶神的由來,眾說不一。據許慎《五經異義》稱,相傳顓頊氏有子名黎,為祝融火正,祀為灶神。《淮南子·汜論訓》又稱炎帝作火,死而為灶。世傳灶神姓名亦不一。《後漢書·陰識傳》注引作姓張名禪,字子郭;《荊楚歲時記》謂其名蘇吉利;《酉陽雜俎》又謂其名隗,一名壤子。灶神的形象,古多作女形,據鄭玄《駁異義》稱,灶神是老婦。《莊子·達生》司馬彪注謂著赤衣,狀如美女。祭灶的時間,歷代亦有變化,先秦為孟夏祀灶。漢代為臘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祭灶,祀以黃羊。晉時於臘月二十四日祭灶。惟《荊楚歲時記》稱,樑時十二月八日為臘日,以豚酒祭灶。唐宋以後,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已成習俗。灶神的職司亦有變化,據《抱朴子內篇·微旨》載,晉代就有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狀之說,稱罪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三日。舊時人家,多祀灶神於灶臺,上天之日,以飴糖敬於座前,冀粘其口,免於上天奏人惡事,除夕之夜,迎其下降。供奉迎送,以祈“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隋書·經籍志》有《灶經》14卷,梁簡文帝撰。《正統道藏》收有《太上洞真安灶經》、《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等。
財神
中國舊時民間供奉的招財進寶之神。俗祀財神為趙公明,亦稱趙公元帥、趙玄壇。相傳為終南山人,秦時避亂,隱終南山,精修得道,能驅雷役電,除瘟剪瘧,祛病禳災,買賣求財,使之宜利。神像為頭戴鐵冠,一手舉鐵鞭,一手持翹寶,黑麵濃須,身跨黑虎,全副戎裝。相傳張陵煉製仙丹,奏請玉皇大帝,派趙公明為正一玄壇元帥,作丹局之守護神。俗以三月十五日為神誕,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間亦有分為文武財神的,武財神即趙公明;文財神傳為春秋戰國時之范蠡。範助勾踐破吳後,輕舟入海,改名易姓,理財致富,號陶朱公,商賈多崇奉之。另有奉關帝為財神的,多為合夥經商者所祀。也有奉五路神為財神的。舊時民間奉祀財神,或於正月初去財神廟敬祀,或在家迎接財神帖子,或在店堂迎接由人裝扮的財神登門。
土地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村社守護神。古稱社神。《詩經·小雅·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此處所祭之社,即田野中的土地神。《禮記·祭法》置社疏稱:“士庶成群,聚而居,其群眾滿百家以上,得立社”,社即土神。《孝經緯》謂:社者土地之神,土地廣博,不可遍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其功。《通俗編·鬼神》謂: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據《夷堅志》載,有普淨寺僧,得沈約所贈墓地為寺,遂祀約為土地神。六朝以後,有將當地名人死後祀為土地神者,後世繼之,祭奉不絕。舊時各地多設小龕,內塑白髮黑衣老翁,伴以老嫗,稱之為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年節奉祀,以祈保四方清靜,五穀豐登。道教以為地祇而奉之,道書《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列土地神位於最後。
城隍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之城市守護神。《易·泰》雲:“城復於隍”。古代建國,範土為城,依城鑿池曰隍。城隍之名,即本於此。按《三禮圖考》記載,伊耆氏祀八蜡,其七曰水庸,庸訓為墉,城也。水訓為池,隍也。今之城隍,蓋即古之水庸。祭祀城隍,由來已久。六朝時,郢城中已有祠,俗號城隍神。《樑武陵王紀》載有烹牛祭城隍神事。唐李陽冰謂吳越亦祀城隍神,杜甫、韓愈皆有祭城隍詩文。宋後奉祀尤甚。各處城隍神,多以人鬼實之,蘇州則春申君,鎮江則紀信。明太祖封城隍神之爵,詔天下止稱府、州、縣城隍之神,惟有司得祭。清代繼之。舊時常在農曆四五月間舉行城隍會,將城隍神像置於神輿,由人扛抬巡行,謂之出駕;後隨人扮的牛頭馬面、判官小鬼之類,以示懲惡勸善。道書《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列城隍神位於壇前,作監壇之神。《萬曆續道藏》有《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
藥王
中國古代或傳說中的名醫,後演化為神。
(1)傳說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世尊為藥王。
(2)黃帝太醫扁鵲,洞曉醫源,深明脈理,傳黃帝《素書》,即據扁鵲論脈法而來。又有戰國時秦越人,精於醫藥,在齊、趙行醫,人亦以扁鵲稱之。相傳倡脈學,能內見五臟,知癥結所在,擅長婦科、五官和小兒科等。河南鄭州城北有藥王莊,傳為扁鵲故里,後人立藥王廟,專祠扁鵲為藥王神。常於農歷四月二十八日祀之。道教尊扁鵲為靈應藥王真君,《正統道藏》載有《藥王八十一難真經》。
(3)唐代道士、著名醫學家陝西耀縣之孫思邈。人尊其隱居之故里五臺山為藥王山;並立廟塑像,奉祀不輟。明末清初流行《藥王救苦忠孝寶卷》,敘述孫思邈因救白蛇,得成藥王的故事。舊時藥坊多奉祀孫思邈,常於農歷四月二十八日舉行藥王會,以示崇敬。
瘟神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司瘟疫之神,又稱疫神、瘟鬼、疫鬼。據東漢蔡邕《獨斷》記載,顓頊氏有子,生而亡去為鬼,居江水,為瘟鬼。《三教搜神大全》載,隋開皇十一年(591),有五瘟神見,即身披青袍之春瘟張元伯,紅袍之夏瘟劉元達,白袍之秋瘟趙公明,黑袍之冬瘟鍾仕貴,黃袍之總管中瘟史文業。是歲大瘟,帝乃立祠,封為將軍。後傳稱匡阜真人,收伏五瘟為部將。隋唐時,皆於五月初五祭之。據《周禮》載,古代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朱衣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毆疫。《後漢書·禮儀志》稱“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荊楚歲時記》有臘日逐疫之說。歷代均有逐瘟神、送瘟神事。舊時江南,有紙船明燭送瘟神之習俗。《正統道藏》收有御瘟、斷瘟、辭瘟等經書多種。
蠶神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司蠶神,一稱蠶女。又稱馬頭娘。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載:歐絲之野,“一女子跪據樹歐絲”。郭璞注:“言噉桑而吐絲,蓋蠶類也。”戰國時,荀子《蠶賦》有“身女好而頭馬首”句,蠶馬始相連屬。晉後,蠶馬仙化,廣為流傳。據《原化拾遺記》載:高辛氏時,蜀廣漢有養蠶少女,父為人所掠,惟所乘馬在,母誓於眾曰:有得父還者,以女嫁之。馬聞言,絕韁而去。不數日,父乘馬以歸。馬見女嘶鳴不食,母具以告父,父怒殺之,曝皮於庭。女過其側,皮蹶然而起,卷女飛去,棲於桑樹間,女化為蠶,吐絲成繭,以衣被於人間。唐宋以後,蠶神又成為乘雲駕馬的九宮仙嬪。後世宮觀塑蠶神為女像,披馬皮謂為馬頭娘,俗稱馬明王,用以祈蠶事。《正統道藏》收有《太上說利益蠶王妙經》、《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養蠶營種經》。
文昌
一稱文曲星,或文星。原為古代對斗魁六星的總稱,後被道教奉為掌人間士人祿籍之神。舊時士人多崇祀之,以為可保功名。傳說文昌神姓張名亞子(或名惡子),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後稱梓潼帝君。唐玄宗奔蜀,追封“左丞相”,僖宗加封順濟王。宋太祖加封忠烈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真宗於鹹平年間,封英顯武烈王。宋元道士以降筆作《清河內傳》,謂其生於周初,後經七十三化,晉末降生,名張亞子,玉皇大帝命其掌文昌府和人間祿位等。元延祐三年(1316)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巨集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星遂合二為一。南宋道士有託文昌帝君天啟之《文昌帝君陰騭文》行世。中國臺灣省民間還崇奉文昌、關帝、呂仙、朱衣、魁星為“五文星帝君”。
關帝
道教奉為降神助威的武聖人,又稱關公,關聖帝君。原為三國蜀漢劉備的武將,姓關名羽,字雲長,蒲州解良(山西臨猗)人。傳說死後,頭葬河南洛陽,身葬湖北當陽玉泉山,人感其德義,歲時奉祀。宋代始流傳其應龍虎山張天師之召,現形御前,降魔伏怪的顯靈故事。宋徽宗於崇寧元年(1102)追封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封義勇武安王。明初祀為關壯繆公,與岳飛同祀武廟,各地稱關岳廟。萬曆三十三年(1605)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康熙五年(1666)敕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勒石立碑於今洛陽關林。傳農曆五月十三日為神誕。後世有假託關聖帝君的勸善文《關帝覺世真經》、《關帝明聖經》、《戒士子文》等,流傳頗廣。
媽祖
原為中國東南沿海民間傳說中的女神,道教奉為航海保護神。古稱天妃或天后,又稱天上聖母。沿海俗稱為媽祖。其傳說甚多,有傳為福建莆田人,五代時,閩王統軍兵馬使林願之第六女。有老道士玄通者,授以玄微祕法,能通變化,驅邪救世,乘席渡海,雲遊島嶼,人呼龍女。在室二十八年,北宋雍熙四年(987)九月九日升化;常朱衣翻飛海上,父老即其地而祠之。《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謂天妃為妙行玉女降世,三月二十三為誕日;神通廣大,救危而平波息浪,扶危而起死回生。行商坐賈,買賣求財,或種作經營,或行兵佈陣,但能起恭敬之心,即所得遂心,所謀如願。因而受到敬奉。其廟遍於中國東南沿海和臺灣各地,而臺灣省媽祖廟之多,冠於全國;其媽祖又分為湄州媽(湄州媽祖的分靈)、溫靈媽(泉州媽祖的分靈)和銀同媽(同安媽祖的分靈)等。神像為珠冠雲履,玉佩寶圭,緋衣青綬,龍車鳳輦,佩劍持印。前後導從,有千里眼之察奸,有順風耳之報事。宋以後,歷代封贈尊號。舊時航海,船上亦多供奉其神像。日本、朝鮮、東南亞、北美等地,亦多有奉祀者。(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