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

[拼音]:Nie Rongzhen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和領導人,軍事家。1899年12月29日生於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五四運動時參加當地學生愛國鬥爭。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夏就讀於比利時沙洛瓦大學化學工程系。 同年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與劉伯堅一起負責過旅比利時支部工作。1923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委員、團的訓練部副主任。1924年10月到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後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軍事。1925年8月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祕書兼政治教官,併為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成員。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任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後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與向北伐軍中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整頓遭受破壞的工人糾察隊,處理善後工作。

1927年7月中旬,被指定為中共前敵軍委書記,赴九江準備組織武裝起義,8月1日在南昌起義中組織張發奎部第25師兩個多團起義,後任起義軍第11軍黨代表,與軍長葉挺率部南下。潮汕失敗後,轉赴香港。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在起義軍受挫的緊急情況下,與葉挺果斷決定撤退,儲存了部分革命武裝力量。192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1930年初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5月後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軍委工作,先後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祕密鬥爭。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 1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2年3月,在“左”傾冒險主義的執行者要中央紅軍奪取贛江兩岸城市時,支援毛澤東關於紅軍主力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地區發展的意見。 同年4月,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1932年冬以後,參與軍團長林彪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在戰鬥關鍵時刻均到前沿指揮。長征開始後,在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時,堅決執行軍委關於控制九峰山的命令,保障中央縱隊左翼的安全。在1935年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上,支援毛澤東的主張。過金沙江後,任中央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與司令員劉伯承一起,率部通過彝族聚居區,強渡大渡河。隨後和林彪率軍團翻雪山,過草地,攻佔臘子口,開啟前進道路。在第一方面軍與第四方面軍會合後,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到陝北後,率部參加直羅鎮和東征、西征戰役。1936年11月,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 政治委員。與林彪指揮平型關戰鬥,殲滅日軍阪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取得全國抗戰開始後的第一個大勝利。1937年11月,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3000人的武裝,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建立了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在根據地的建立、鞏固與發展中,正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和各項政策,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發展抗日武裝,加強黨和政權的建設,到1938年底,晉察冀邊區發展到72個縣,曾被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譽為模範抗日根據地。1939年冬指揮雁宿崖、黃土嶺戰鬥。 在黃土嶺戰鬥中殲滅日軍第2混成旅團1500餘人,擊斃被日軍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旅團長。1940年春,率晉察冀南下支隊到晉東南參加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朱懷冰部的作戰。1940年8月,在百團大戰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1941年秋,日軍7萬餘人對北嶽、平西地區大舉“掃蕩”時,指揮主力相繼轉至外線作戰,同時率領黨政軍機關 1萬餘人,在只有一個團兵力掩護下,突出重圍,粉碎了日軍圍殲晉察冀領導機關及主力部隊的企圖。1942年,在鬥爭極其殘酷、根據地日益縮小的情況下,適時提出“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組建多支武裝工作隊,深入敵佔區襲擊和奪取日偽軍力量薄弱的據點,擴大游擊區。至1943年後,逐步挫敗了日偽軍頻繁的“掃蕩”、“蠶食”和“清剿”,扭轉了困難局面。1943年秋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月10日起,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開展對日反攻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陸續抽調大量晉察冀部隊和幹部支援東北戰場。1947年4月指揮正太戰役,以大踏步進退的行動,集中優勢兵力,擊敵薄弱環節,殲國民黨軍3.5萬餘人,攻克正太鐵路沿線七城及井陘等重要礦區,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同年11月,在取得清風店戰役勝利後,又組織晉察冀野戰軍乘勝發起石家莊戰役,創攻克堅固設防大城市的範例。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司令員。1949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與林彪、羅榮桓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指揮平津戰役。2月,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9月任北平市市長。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協助中央軍委領導人部署人民解放軍繼續解放西南地區、解放東南沿海島嶼、清剿國民黨軍殘餘武裝和土匪。參與抗美援朝的組織工作。為人民解放軍實行精簡整編,組建各軍種、兵種領導機構和軍事院校,制訂軍事條令、條例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主管軍隊武器裝備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1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1958年兼任國務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1959~1987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參與領導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59年兼任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領導科技攻關,組織全國大協作,僅用五年時間就研製成功多種導彈和原子彈,不久又研製成功氫彈,並在研製常規武器和民用科研專案方面取得顯著成果。他在領導科學技術工作中,堅持貫徹群眾路線和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重視和關心知識分子,調動和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科技事業不斷髮展。

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鬥爭。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託,在陳毅主持下,與葉劍英、徐向前等一起,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國內國際形勢,為開啟對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戰略性的意見和建議。他是中共第八屆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十一中全會補選)、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他還是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3年6月~1988年4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著有《聶榮臻回憶錄》(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