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敵深入

[拼音]:Liening

[英文]: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 (1870~1924)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革命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偉大領袖和導師,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締造者。原姓烏里揚諾夫,1870年4月22日生於俄羅斯的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出身於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家庭,1887年考入喀山大學攻讀法律,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開除。1891年通過國立大學考試,獲畢業證書。列寧從青年時代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曾在俄國國內的薩馬拉、彼得堡(今列寧格勒)、西伯利亞流放地從事革命活動,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和領導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鬥爭。列寧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真正締造者之一。由於沙皇政府的迫害,列寧一生中的許多歲月是在國外度過的。他曾在瑞士、倫敦、維也納、巴黎、芬蘭和波蘭組織和集結革命的力量,指導俄國的革命鬥爭。他是俄國1905~1907年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十月革命開闢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紀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十月革命後,領導蘇維埃政府粉碎了外國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了推進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於1919年領導世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建立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在列寧逝世前的幾年中(從1920年底至1923年),提出了黨的總的戰略方針──新經濟政策,為恢復國民經濟的好轉而鬥爭,擬定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計劃和綱領。1924年1月21日,列寧病逝於莫斯科。

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創造性地發展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指明瞭方向。列寧經濟學說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大的時期:

關於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和土地問題的理論(1893~

1913)

在這一時期,列寧批判了阻礙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傳播的各種反動思潮,主要是自由民粹主義、“合法馬克思主義”和西歐修正主義及其在俄國的變種孟什維主義等。

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和國內市場形成問題的論述

民粹派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內市場日益縮小,從而力圖證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可能性,以否定無產階級在俄國社會日益增長的作用。為了論證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在《論所謂市場問題》等著作中,發揮了K.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他十分準確地闡明瞭關於兩大部類的學說,並把技術進步的因素納入到他自己制定的再生產理論模式之中。列寧把第一部類劃分為兩個小的部類:

(1)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

(2)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他用圖表形式制定了一個在四年擴大再生產中社會產品各部分的增長模型。根據列寧的分析,在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速度次之,而增長速度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的生產。列寧的分析說明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國內市場,並闡明瞭在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理。

列寧在19世紀90年代的著作中,剖析了當時俄國社會的三種經濟結構,即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論證了三者之間的關係,提出了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再到資本主義經濟演變的規律。列寧指出,社會分工和市場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共同基礎。哪裡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哪裡就有市場,而市場的容量和社會勞動專業化的程度又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本身創立了俄國國內巨大的市場。列寧在批駁民粹派的同時,在《民粹主義的經濟內容及其在司徒盧威先生的書中受到的批評》(1894)、《市場理論問題述評》(1899)、《再論實現論問題》(1899)等著作中,對“合法馬克思主義者”在實現論和危機論上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批判。“合法馬克思主義者”企圖用“按比例分配論”歪曲和篡改馬克思的實現論,否認資本主義生產在其發展中的矛盾和衝突。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產品的實現並不是象他們所說的那樣是理想和勻稱的,而是通過“困難”、“波動”和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實現的。

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等著作中,列寧專門考察了俄國自1861年廢除農奴制到19世紀末農村資本主義演變的規律。列寧利用俄國地方自治局的大量的統計資料,對農村公社中的農民經濟和地主經濟作了系統的分析。他指出,俄國農村公社已經處於解體的狀態,村社農民正在分解為僱農、貧農、中農和富農。另一方面,地主經濟則逐漸從工役制經濟演變為資本主義的農場,包括使用僱工剝削、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方式等。列寧指出,農民經濟和地主經濟向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的演變必然促使商業性農業和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從而加速和瓦解農村公社經濟,使兩極分化加劇,並形成勞動力和商品市場。列寧認為,俄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雖有其本身的特點,但它也經歷了簡單協作、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和大機器工業三個發展階段。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不僅創立了巨大的國內市場,而且也引起社會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的變革。

對土地問題的論述

列寧在《土地問題和“馬克思的批評家”》、《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19世紀末俄國的土地問題》(1908)、《關於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新材料》(1917)等著作中,批判了“合法馬克思主義者”和修正主義者的觀點。列寧根據俄國和西歐各國農業發展的新材料,證明了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學說,不僅適用於工業,而且也適用於農業。他揭示了農業演進的兩條道路(或方式),即普魯士式道路和美國式道路。列寧揭露了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分子所宣揚的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和小農經濟穩固論的錯誤實質,闡明瞭資本主義農業中大生產排擠小生產的規律。他明確地提出了土地私有制壟斷和土地經營壟斷的概念,指出前者產生絕對地租、後者產生級差地租,進一步闡明瞭馬克思關於兩種壟斷、兩種地租的理論。列寧依據上述理論,制定了布林什維克黨的土地國有化綱領,駁斥了孟什維克土地地方公有化綱領,從而為工農民主專政作了經濟理論上的論證。

關於帝國主義的經濟學說(1914~1916)

列寧關於帝國主義的學說,是列寧主義形成的主要標誌。

列寧在《機會主義和第二國際的破產》(1915)、《社會主義與戰爭》(1915)、《論歐洲聯邦口號》(1915)、《給布哈林的小冊子寫的序言》(1927)、《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1916)、《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1916)、《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1917)等著作中,總結了帝國主義時代國際工人運動的新經驗,研究了新的經濟現象和新的材料,對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本質、基本特徵和歷史地位作了理論概括和系統分析,創立了帝國主義學說。

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和基本特徵

列寧指出,帝國主義就其經濟實質來說,是壟斷的資本主義。他研究了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等壟斷組織,揭示了從生產集中到壟斷的發展過程和規律,指出自由競爭被壟斷所代替是帝國主義最根本的經濟特徵和基礎。列寧分析了競爭和壟斷之間的辯證關係,指出從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壟斷並不消除競爭,而是凌駕於競爭之上,與之並存。因此,壟斷代替自由競爭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引起劇烈的摩擦和衝突。

列寧對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作了深入考察,指出由工業壟斷組織和銀行壟斷組織混合成長而形成的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統治是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之一。

列寧指出,在帝國主義時代資本輸出代替了商品輸出,它也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徵之一。他把壟斷組織在經濟上分割世界市場以及各帝國主義國家瓜分殖民地和重新分割世界領土的鬥爭作為帝國主義的另外兩個特徵。

列寧論證了帝國主義加強掠奪殖民地的必然性。他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全世界殖民政策的特殊時代。這時,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帝國主義的投資場所、原料產地和戰略要地。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壓迫必然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列寧認為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在《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一書中,列寧對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作了理論上的總概括。他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即它是壟斷的資本主義,寄生的資本主義,垂死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著作中,列寧詳細地研究了帝國主義寄生性和腐朽停滯的表現。他指出,壟斷資本必然會產生停滯和腐朽的趨勢,因為在帝國主義時期,技術進步是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為前提。但列寧同時又指出,這並不排斥壟斷資本發展新技術的可能性,以及一些部門和國家的經濟的迅速發展的可能性。列寧論述了由於資本相對過剩和資本輸出,必將導致食利者階層和食利國的形成,他們專門靠“剪息票”為生。他還考察了帝國主義的腐朽性與工人運動的相互關係問題,指出在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產階級可以利用一小部分高額壟斷利潤來收買工人運動中的上層分子,形成“工人貴族”,達到瓦解工人運動的目的。

列寧在20世紀初年寫的著作中,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作了精闢的論述。指出:“戰爭和經濟破壞逼迫各國從壟斷資本主義走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列寧全集》第26卷,第150頁),其特徵是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政權合為一體,表現在壟斷資本通過對國家政權的控制,加速資本積聚和集中,利用國家干預經濟,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實行調節,以保障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利潤。列寧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最完備的物質前提,是社會主義的“入口”,是從壟斷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級”。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和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國獲得勝利

列寧根據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和對帝國主義歷史地位的分析,論證了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他指出,在帝國主義時代,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在帝國主義條件下,各個經濟部門和各個國家在經濟上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跳躍式的,因而除了危機和戰爭以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恢復經常遭到破壞的均勢。壟斷資本和國家壟斷資本的統治不是削弱而是加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

列寧根據帝國主義的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提出在帝國主義時代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國或幾國取得勝利。他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社會主義革命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而其餘的國家在一段時期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國家。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證實了列寧的這個論斷。

關於社會主義的經濟學說(1917~1924)

從資產階

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經濟綱領

1917年2月,俄國發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君主專制制度。在革命過程中出現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為了把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和把它轉變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列寧發表了《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1917)、《大難臨頭,出路何在?》(1917)和《國家與革命》等著作。在這些著作中,列寧系統地闡明瞭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以及從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學說。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闡述了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發展兩個階段的學說,關於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學說,關於按勞分配、按需分配的學說,以及對生產和分配實行計劃、統計和監督的原理。在《大難臨頭,出路何在?》等著作中,列寧提出了實行銀行、辛迪加國有化等若干經濟措施,並把它們作為從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綱領。十月革命剛勝利,蘇維埃政權就宣佈土地、森林、銀行、鐵路和大工業國有化,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全民所有)制經濟,實踐了列寧的上述思想,並著手準備從戰時經濟體制轉入社會主義和平經濟建設的時期。

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計劃

1918~1919年,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1918)、《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1918)和《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等著作中制定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般理論和走向社會主義的實際步驟,並闡明瞭經濟上不發達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艱鉅性和複雜性。他指出,建立了蘇維埃型別的國家,只是解決了困難任務的一小部分,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的困難是在經濟方面,而且“由於歷史程序的曲折而不得不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那個國家愈落後,它由舊的資本主義關係過渡到社會主義關係就愈困難”(《列寧選集》第3卷,第454頁)。1918年2月,列寧在對俄國的經濟結構作了科學的分析以後指出,在俄國還沒有產生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更高的新的經濟制度。像俄國這樣落後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困難還在於,它是在資本主義包圍中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俄國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和具體改造的發展速度方面是在毫無具體經驗的情況下開始的。因此,俄國共產黨人不能單純地靠書本,而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建設和經濟改造的實踐中去探索、考察、檢驗、總結和肯定新的經驗,並加以新的理論概括。

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列寧以如何管理俄國為題擬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計劃和方針,他指出:“現在(在文明民族的現代史上大概還是第一次)所說的管理,不是政治而是經濟具有主要的意義。……管理國家的任務現在首先是歸結為純粹經濟的任務”(《列寧全集》第34卷,第 122頁)。他所提出的經濟建設的任務包括:

(1)在全國各地普遍地以各種形式在各個部門和企業中實行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進行計算和監督;

(2)利用先進技術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這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

在《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等著作中,列寧第一次系統地分析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五種經濟成份,即宗法式農民自然經濟、小商品生產、私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闡明瞭這個時期是衰亡著的資本主義與生長著的共產主義彼此鬥爭的時期,因此它兼有這兩種社會經濟結構的特徵。列寧分析了農民的兩面性,提出了改造農民的方針和方法,闡述了過渡時期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特點,並指出社會主義的實質就是消滅階級。

從1918年春天開始,列寧把制定全國統一的經濟計劃提到了首位,指出,要“按照一個總的大計劃進行建設,併力求合理地使用經濟資源”(同前,第28卷,第18頁)。他認為計劃是衡量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尺度和標準。經濟計劃的作用在於指導、調節、監督和平衡國民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了恢復、改造和發展俄國的國民經濟,首要條件就是編制近期計劃和遠景計劃。在列寧提議下,於1920年3月成立了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制定了全俄電氣化計劃,這是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統一的經濟計劃。

列寧在1918年春至1920年底的著作以及1921~1923年的部分報告和著作中,規定了俄國工業化和電氣化的總方針。他指出,“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同前,第32卷,第399頁)。列寧提出了蘇維埃政權+電氣化=社會主義的著名公式。他強調說,社會主義的唯一的物質基礎,就是同時能夠改造農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全國性的電氣化。

列寧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管理現代化和科學化的一般原則。他指出,管理生產部門和企業的基本原則是實行民主集中制和一長制(廠長制),他主張在企業管理方式上,要吸收歐美的先進的組織形式,如實行經濟核算、定額管理以及利用泰羅制等等。在物質生產部門和企業中必須加強勞動紀律,建立崗位責任制,提高生產,厲行節約,反對官僚主義。必須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和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計時、計件工資制,付給資產階級專家高薪和實行獎懲制度。

新經濟政策學說

列寧在1920年末至1923年的著作中對新經濟政策的理論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

新經濟政策學說主要是解決從資本主義怎樣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列寧在1921年的《論糧食稅》和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關於以實物稅代替餘糧收集制的報告》等著作中提出,在工業不發達且小農居優勢的國家中,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法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有它自己的特點和特殊的規律。列寧從理論上把它概括為“間接”過渡。他認為俄國向社會主義間接過渡有以下特徵,①由於俄國社會存在五種經濟成份,農民占人口的多數,工業不發達和生產力水平低下,客觀形勢迫使它用間接過渡的方式向社會主義過渡。

(2)間接過渡承認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多樣性或多元化的途徑。間接過渡需要經過一系列的中間環節、“中間站”和實際步驟才能完成。因此,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就不是直線型的,而是曲折的和複雜的。對此問題,在理論上只能作出原則的論證,而對於符合社會主義的各種具體形式、方法、步驟、政策和發展速度則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求得答案。

(3)“間接”過渡與“直接”過渡的根本區別,在於如何對待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價值、貨幣、價格、商業和市場機制。列寧在《十月革命四週年》(1921)和其他著作中認為,十月革命後,俄國共產黨人曾經試驗過直接過渡的道路,並主張廢除商品貨幣關係,但沒有成功,因此,他要求在制定計劃和經濟政策時,不僅要靠國家計劃來調節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而且還要靠價格和市場來調節。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個人、企業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並且使他們從物質利益成果上關心自己的工作。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在國內戰爭之後同農民實行新的經濟結合形式。蘇維埃國家為了打敗外國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從 1918 年夏至1920年末的戰時共產主義時期,曾經被迫實行了餘糧收集制的政策。列寧指出,為了恢復蘇維埃俄國的經濟,必須從恢復農業開始,而要恢復和發展農業就要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農民按照耕地面積交納一定數額的糧食作為農業稅,餘糧歸農民自己所得,允許在地方市場上出售。列寧指出,實行糧食稅政策在政治上是為了鞏固工農聯盟,在經濟上是給農民以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的機會。糧食稅政策滿足了農民獨立經營的自由,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產量,發展了地方自由貿易,活躍了市場,改善了工人和農民的供應,促進了工業的恢復和發展。

列寧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是間接過渡的一種形式和橋樑。列寧認為,在過渡時期中,自發的資本主義勢力比國家資本主義具有更大的危險性。因此,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可以反對小生產者,即農民和小手工業者自發的資本主義勢力。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對外可以吸收外資和技術;對內把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中小企業劃歸私人資本家經營,從而促進大工業的恢復和發展。所以,在工人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中,可以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幫助國家對小商品生產和自發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分配進行計算和監督。

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指蘇維埃國家與本國資本家或與外資企業簽訂協議、契約和合同,即由國家把一部分工廠、企業、礦山、林場等租讓給或租借給資本家經營,按照法律和租讓合同,資本家向國家交納產品,利潤則歸資本家,到期由國家收回租讓權。國家資本主義的具體形式有以下四種:

(1)租讓制,包括國家與外國資本家的合營公司、合同或經濟聯合;

(2)租借制,指租借給本國中小資本家的企業;

(3)合作社國家資本主義(後來,在《論合作制》中,列寧論證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合作社,其性質是社會主義的);

(4)商人替國家代購或推銷商品。但是,列寧提出的租讓制政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並沒有得到真正實現。

列寧論證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商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他指出,當蘇維埃國家還不能向千百萬小農提供大量的機器和使農村電氣化的時候,“那末商業就是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絡”(《列寧選集》第4卷,第579頁)。他認為,在1921~1922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過渡形式中商業是“必須全力抓住的環節”,商業是經濟生活的試金石,是同農民經濟結合和促進經濟全面高漲的紐帶。他提出了共產黨員必須學會經商的號召,認為“無產階級國家必須成為一個謹慎、勤勉、能幹的‘主人’,成為一個精明的批發商”(同前,第4卷,第572頁)。

列寧在《論合作制》中,制定了改造小農和引導他們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計劃。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轉到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建設方面後,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支配著一切大的生產資料,以及在保持工人階級對農民的正確領導的條件下,完全可以通過合作社這一為農民所能接受的形式吸引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這就是蘇維埃俄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切保證。他提出社會主義應在經濟、財政、銀行等方面給合作社以優惠和援助。只有普及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革國家機構,反對官僚主義,才能使全體農民走上合作社的道路,否則,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裡是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列寧指出,“為了通過新經濟政策使全體居民個個參加合作社,還須經過整整一個歷史時代,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度過這個時代也要一二十年。但這終究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如果不經過這一歷史時代……我們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同前,第4卷,第684頁)。

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他創立了關於帝國主義的學說和一國或幾國勝利的學說,在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無產階級的經濟政策和綱領,從而為世界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指明瞭前進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