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詩別裁集

[拼音]:Sushen

中國古代東北地區最早見於記載的民族。又寫作息慎、稷慎,分佈在“不鹹山(長白山)北”、“東濱大海(日本海)”的以吉林為中心的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大地區。傳說堯、舜時代已與中原建立聯絡。據《左傳》記載,肅慎與燕、亳同為周王朝的“北土”,是周的遠方屬國。西周初,曾向王朝貢獻“楛矢石砮”。後稱挹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吉林地區發現的自西周至戰國分佈廣泛的“西團山文化”,學者多認為是肅慎人的文化遺存。其人類體質屬於蒙古利亞種的通古斯種,出土物以磨製石器和砂質褐陶為主,青銅器不多;有的器物形制與中原同類器物相似,顯然是受中原影響。出土物還反映,他們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產生貧富分化,出現私有財產;肅慎人有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飼養家畜以豬為主,但漁獵仍是生活資料來源的重要補充。這些,與《三國志·東夷傳》所載古代挹婁的情況基本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