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庫鮑夫斯卡婭,W.

[拼音]:nongcun shequ

[英文]:rural community

據有廣闊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村或鎮為活動中心、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區域共同體。

農村社會學家對農村社群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強調農村社群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點;有的強調其居民有較強的認同感;有的強調具有特定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有的則強調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等。概括各家的觀點,構成農村社群的基本要素是:

(1)據有廣闊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並主要從事農業;

(2)結成具有一定特徵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

(3)以村或鎮為居民活動的中心;

(4)同一農村社群的居民有大體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範,有一定的認同意識。

農村社群型別

根據發展的時間順序和居民點分佈的狀況,農村社群可分為散村、集村、集鎮等型別。

(1)散村社群。它是最初形成的或因特殊地理環境而形成的零散的小村落。這類社群的特點是:一般發育程度低,聚居程度不高,三五家,七八家在一起,非親即故。居民大多從事種植、養殖業,經濟單一,居民往來頻繁,相知甚深,守望相助,關係密切。但這類社群一般與外界較隔絕,資訊不靈,交通不便,居民傳統觀念強,比較保守,社群變遷緩慢,社會流動較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散村社群一般逐漸向集村社群過渡。

(2)集村社群。它是人數較多,規模較大,居住較集中的村莊,一般是幾十戶甚至幾百戶聚居在一起,多以平原、沿海、交通沿線、三角洲等地為聚居點。集村社群的人際關係不如散村密切,血緣氏族關係開始淡化,常以一個或數個大姓宗族雜以外來的居民共同聚居。社會組織、社會制度則較散村多。集村多有服務中心,有的集村已有“期集”或集市。

(3)集鎮社群。由集村發展而成,已成為農村小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現代集鎮中,已有加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這類社群已成為農村小型商品集散地和農村工業基地。集鎮社群中,經濟結構和居民成分比集村更為複雜,人際關係比集村更為疏遠,居民間的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逐步向業緣關係過渡,居民的傳統觀念也逐步向現代觀念轉變,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則更為健全。隨著農村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集鎮的社會功能日益多樣。

除了上述的劃分之外,還可按區位將農村社區劃分為平原村、濱湖村、沿海村、山村以及城郊農村等;按所從事的行業劃分為農業村、漁村、牧村、礦業村、綜合村等。

農村社群的特點

與城市社群相比,農村社群有如下特點:

(1)據有較廣闊的地域,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依存性更強。廣義農業(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勞動物件的種植、林、牧、漁、蟲、微生物等業)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及其附屬物,在土地上生長的植物和以土地為載體的動物佔據著大量的地域空間;國土中不適宜於人口居住的大量的山地、水域也主要分佈在農村,使農村社群據有較廣闊的地域,有較城市更為優越的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對農村的生產與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如破壞了植被、森林,會造成水土流失,影響氣候,導致自然災害,造成農作物減產等。

(2)人口密度小、人口素質較低。農村所據地域較廣,人口密度相對於城市稀疏得多。一般發展中國家,農村經濟結構單一,教育、文化、科技發展水平較低,衛生事業不發達,交通、資訊較閉塞,傳統文化積澱較深。人口的職業結構比較簡單,同質性較強。

(3)社會問題不如城市複雜、集中和突出,犯罪率較低(見農村社會問題)。

(4)居民所從事的職業以廣義農業為主。農村社群是隨著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農村社群的發展,產業結構發生著重大變化,非農產業比重將逐漸上升,農業勞動力逐漸向非農產業轉移,第二、三產業有所發展,小城鎮相應增多。

(5)農村社會組織較城市簡單。在一般傳統農村社群中,習俗組織(如宗族、宗教、幫會組織)較多而法定組織較少,分科執掌、分層負責的科層制組織尚不發達。

(6)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後。城鄉的長期對立和分離,是造成農村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普及程度沒有城市高,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程度也較城市低。

(7)居民的血緣、地緣關係較密切。特別是在自然經濟長期佔統治地位的農村,人際關係受狹小地域的限制,尚未擺脫血緣、地緣關係的束縛。

(8)生活方式比較單調,傳統色彩較濃,時間觀念不強,生活節奏較慢。在文化、教育、體育、娛樂等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閒暇生活比較單調。個人消費品結構較單一,消費水平不高。居民政治生活興趣不濃,參政意識比較淡薄。由於長期受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比較迷信保守,地域觀念、鄉土觀念較強,不願離鄉背井,求穩怕亂,重農輕商,重生產輕經營,認同意識強,傳統文化積澱較深。

參考文章

我省農村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機構設定和編制核定的基本原則是什麼?藥學我省農村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有哪些?藥學我省農村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編制的標準是什麼?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