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民族政策部分)

[拼音]:Bilishi meishu

[英文]:Belgiun art

比利時地處歐洲中部。美術的發展與演變,與古高盧人、羅馬人以及中世紀佛蘭德斯人的盛衰緊密相關。至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美術事業的發展。

古代

很早以前,比利時就有人類生存的跡象。現藏布魯塞爾皇家自然史博物館的猛獁象牙雕成的維納斯像,屬於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藝術遺蹟多具有西歐的特點。在埃斯拜埃、南布拉班特、埃諾等地有一些居所,是大莊園的中心,平面基本呈矩形,正面有帶掛的門廊,磚制的並有瓦頂,內設淋浴裝置。明顯是羅馬的建築型制。周圍有穀物倉、牛馬廄、鐵鋪和製陶作坊等。在康德洛茲和埃斯拜普遍發現經火葬後的墓地,從中出土的甕、陶器、錢幣、玻璃製品、青銅器皿和珍珠等物印證了羅馬時期這裡的工藝已具有相當的水平。1~2世紀,昂泰是工藝品生產中心,製陶業具有前羅馬式傳統。建築和雕塑也類似於羅馬風格,一些祭壇和墓碑刻著日常生活情景,立柱和雕成神祇的所謂四神石像都是石質的。金屬或陶質的雕像一般都模仿地中海地區的作品。

中世紀

3世紀初法蘭克人佔領了包括布拉班特、圖爾奈在內的大片土地。他們遺留的建築物大多風化了,沒有雕塑品,但有按日耳曼傳統工藝製成的珠飾,其中有動物形象的寶石和玻璃飾品。被法蘭克人搗毀的基督教中心,直至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之後才有所恢復。默茲地區在查理曼統治時期十分繁華,教堂進一步擴大,也有平面呈矩形的。10~11世紀出現了加洛林雙前門式的大型教堂如列日修道院、列日聖蘭伯特教堂。12~13世紀,哥特風格形成了。巨集偉的根特聖尼古拉教堂、奧德納爾德帕梅勒聖母教堂沿著埃斯科河逐一矗立。按法國式樣所建的圖爾奈大教堂歌壇成為大量後繼者的楷模。東部地區多受科洛納大教堂的影響,唯有佛蘭德斯人還以磚牆結構保持著自己獨立的風範。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是座重要的哥特式建築(1352年動工,到17世紀方告竣工)。內有P.P.魯本斯的《下十字架》(1611~1614)和《上十字架》等傳世名作。該教堂是由J.d'奧西主持建造的,建築師J.阿佩爾曼父子先後參加了設計和營建。這個時期的雕塑不很發達。圖爾奈大教堂只是 3個入口處和一些較差的石洗禮盆飾有雕像。默茲地區發現一些12世紀中葉以後的大型雕塑(列日考古博物館),還有些木刻的耶穌和聖徒像。13~15世紀法國雕刻風格在東部地區佔主要地位。14世紀許多默茲地區出身的藝術家到巴黎工作,如J.佩潘、列日的埃納坎。C.斯呂特以充滿生氣的造型與富有個性的寫實主義嶄露頭角。埃斯科河地區相對就顯得弱一些,除布魯日聖讓醫院裡仿蘭斯風格的雕像之外,根特鐘樓上的武士雕像(1338)也是14世紀的重要代表作。布拉班特的雕塑在14世紀還不突出,當默茲地區衰退之後,它像埃諾一樣,從15世紀中葉才與佛蘭德斯比肩。

文藝復興時代

中世紀以來,除開大批宗教建築,比利時幾個主要商業城市的世俗建築也很有成就。一些交易中心、行會機關或宮廷建築也紛紛學習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型制,宗教建築卻基本保持本來的傳統。一批義大利和法國的藝術家來到這裡。在梅赫倫,奧地利女侯爵集中了一群藝術家,法國建築師G.de博格朗為她設計的官邸,內部裝飾既有地方特色,又反映出義大利文藝復興典雅的趣味,但裝飾仍然是哥特式的。C.弗洛裡設計的安特衛普市政廳(1561)是文藝復興建築中優秀的紀念碑之一,它以舒展的格局和華麗的裝飾透露出一種強調雕像裝飾的趨向。

比利時細密畫11世紀隨蓬勃而起的工藝美術同時發展。當時最有名的是列日斯塔沃洛和聖洛朗修道院書院的作品。14~15世紀細密畫又流行於佛蘭德斯、布拉班特和埃諾。默茲地區出生的林堡兄弟為貝里公爵所畫的祈禱書插圖,以精緻生動的形象和色彩,描繪了不少農事、狩獵等風土人情。文藝復興時期的比利時畫壇,各種風格、手法競相爭豔。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宗教作品滲入了現實生活,描繪當代人物的肖像藝術有了長足進步,其嚴謹、細膩的北歐特色與同時期義大利繪畫相互輝映。儘管有不少地方流派,突出的還是幾個大城市。15世紀晚期,Q.馬西斯等名家依靠安特衛普這個發達城市特別優裕的財富,將這裡的繪畫藝術推進一步。16世紀,在政治、經濟比較發達的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和梅赫倫等城市,又受到義大利樣式主義的影響,而馬西斯卻獨闢蹊徑。他追隨民族傳統,作品體現出佛蘭德斯現實主義的新文化潮流。

繪畫的發展也極大地影響到雕塑。存世的人物雕像作品中,浮雕要多於圓雕,如布魯塞爾市政廳和哈勒聖馬丁教堂浮雕。也有木質的圓雕肖像、耶穌受難像、歌壇座位雕飾、屏飾雕像等。

金屬工藝在比利時一直很有名。第戎的制銅工藝遠近馳名,所生產的供教會或家庭用的首飾箱、讀經臺、洗禮盆等器具遠銷義大利、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各國。還出現過一些鐫刻的銅墓碑。梅赫倫和布魯塞爾的作坊也有所發展。15世紀最重要的織毯中心是布魯塞爾,大師們的設計使這裡的花毯暢銷全歐,直到18世紀當地許多織毯作坊仍然盛產不衰。安特衛普、奧德納爾德、根特、佛蘭德斯、布魯日等地承襲先前的傳統,始終將織毯視作流行藝術。安特衛普、列日和蒙斯同時發展著布魯塞爾盛行的聖像窗玻璃畫。梅赫倫等地的全織錦花邊製作和皮革工藝也有很大進展。

17世紀至19世紀初

這個階段,西班牙與法國繼續爭奪這塊要地,比利時各省的新教徒備受煎熬。反宗教改革在政治、思想和藝術上形成了義大利影響的新浪潮,教堂建築必須根據巴洛克精神而定。教堂內的佈道壇、懺悔室佈滿了雕像。世俗建築中,布魯塞爾的豪華宮和安特衛普畫家J.約爾丹斯與魯本斯的宅邸都是優美非凡的範例。這種形式,徑由魯本斯著書介紹廣泛傳播開了。

魯本斯是這一時期美術當之無愧的代表。他那強有力的個性和旺盛的創作活力促進了比利時巴洛克藝術的發展。安特衛普聚集了一群天才畫家,其中A.凡·戴克、約爾丹斯和F.斯尼德斯等人形成一個畫派。根特有卡拉瓦喬式的J.讓桑等人。版畫藝術的發展十分顯著,以強調裝飾特色的實用美術也出現了新的面貌。不單是安特衛普,各地的雕像,包括肖像、祭壇以及教堂、墓室的其他裝飾像,都染上了濃厚的魯本斯式的巴洛克氣氛。

在建築上,佛蘭德斯過度奢華的裝飾,已經反映出奧地利趣味。就是連大型教堂或者修道院也穿上了豔俗的外衣。當時最重要的建築當數巴黎建築師G.波夫蘭德為巴伐利亞統治者馬克西米連所建的第 1批布魯塞爾新古典主義建築,他還為這座城市中心設計了花園區(18世紀末)。

L.德爾沃是當時的名雕塑家。他曾旅居倫敦和義大利,後活動於布魯塞爾(1732~1734)和尼韋勒。他的雕刻作品兼有魯本斯的佛蘭芒氣質及羅可可風格,如《赫拉克勒斯像》(1770,布魯塞爾皇家美術館)。18世紀末19世紀初,比利時畫壇同時存在著魯本斯世系的雄偉風格、羅可可以及新古典主義美術影響。1770年左右,安特衛普畫家A.C.朗斯等人的一系列作品預示出取代新古典主義的浪漫傾向,一批本地生長的畫家先後也顯露出衝破刻板理性束縛的端倪。

19世紀下半葉以來

1830年比利時獨立。隨著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和國家工業化的程序,比利時的美術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先有一股浪漫傾向的折衷主義,宗教建築中流行將新羅馬式與新哥特式混為一體,如L.德拉森斯列設計的奧斯坦德教堂(1896)。世俗性公共建築中有的將新文藝復興風格與新巴洛克風格合二而一,如J.波拉爾特設計的布魯塞爾法院(始建於1862)。1900年前後,著名建築師兼畫家H.van de費爾德等人又成為功能性建築與現代風格的調和者。比利時一度是新建築和新藝術運動的先鋒。

19世紀初,新古典主義美術勢力很強。法國畫家J.-L.大衛遭流放蟄居布魯塞爾達9年之久,其弟子F.J.納韋茲成了比利時新古典主義畫家代表,雕塑也和繪畫一樣深受法國的影響。獨立之後復興了紀念性雕像,作品反映出愛國和浪漫的熱情。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強大的現實主義美術流派,傑出藝術家有C.麥尼埃及V.盧梭。麥尼埃的油畫和雕塑以鮮明的個性塑造了無產階級的勞動和生活形象。他還與C.de格魯等畫家建立了美術自由協會。接踵而來的西方現代美術運動在此都有相應的實驗,如印象主義技法,布拉邦特式野獸主義及表現主義等等。1900~1910年,一個新的表現主義運動逐漸在比利時各地傳佈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