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經濟
[拼音]:Sililanka meishu
[英文]:Sri Lanka art
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的島國,舊名錫蘭,古稱僧伽羅(獅子國)。主要民族僧伽羅人(獅子族)相傳為來自印度的雅利安移民。公元前3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斯里蘭卡,迄今大多數居民仍信奉佛教。佛教文化2000餘年來始終是斯里蘭卡文化的主流,印度教文化也逐漸有所滲透。歷代僧伽羅王朝的都城是斯里蘭卡文化藝術的中心,阿努拉德普勒、波隆納魯沃和康提三大古都所形成的文化三角地帶最為重要。斯里蘭卡美術史的各個時期通常便以這些古都為標誌來劃分。
阿努拉德普勒時代美術(公元前3世紀~公元993)
這一時代又可分為前後兩期:
(1)前期(公元前3世紀~公元432),從佛教傳入到南印度泰米爾人入侵。此期的建築以大型佛塔達高巴(僧伽羅語佛塔)為主,形制基本仿照印度桑奇大塔之類的窣堵波,尤其近似南印度阿默拉沃蒂大塔“方牙四出”的型別,而規模一般大於同時代的印度佛塔。阿努拉德普勒最古的佛塔是始建於前3世紀的睹波羅摩塔,現塔基直徑近17米。前2世紀修建的佛塔規模巨集大,摩利遮瓦蒂塔直徑約49米,魯凡韋利塞耶大塔直徑約88米,高約91.5米。前1世紀興修的無畏山寺大塔後經擴建比魯凡韋利塞耶大塔更大,高達100米以上(現高約75米)。公元3世紀建造的祇陀林寺大塔,是斯里蘭卡最大的佛塔,塔基直徑112米,現存廢墟高度仍達70米。此外,前2世紀阿努拉德普勒的9層僧舍銅宮也相當壯觀,底層1600根石柱遺存至今。此期的雕刻多系佛塔前方代替圍欄的成排石柱上的裝飾浮雕,最早的浮雕約作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1世紀,裝飾題材與雕刻風格類似印度桑奇、帕魯德或阿默拉沃蒂的早期浮雕。斯里蘭卡最早的佛像,如在魯凡韋利塞耶大塔遺址發現的石灰石圓雕佛像(4世紀),是阿默拉沃蒂式的立像,衣紋以單條凸線表示。
(2)後期(432~993),截止於南印度朱羅人侵佔阿努拉德普勒。此期的建築大型佛塔已不多見,7~8世紀開始流行以磚牆、石柱環繞小型佛塔的圓形殿堂瓦德達蓋,即塔舍,代表作有阿努拉德普勒的蘭卡羅摩塔舍、米欣特萊塔舍、邁蒂利吉里耶塔舍等。此外,世俗建築的範例首推 5世紀末迦葉波一世(477~495年在位)修築的錫吉里耶(獅子巖)山頂王宮。該王宮地形險要,設計奇特,從山麓到山頂以磚石壘砌成狹長曲折的走廊和龐大的獅子形梯室,迤邐通向距地面183米的要塞高臺和花園亭閣,象徵著神王的住所。此期的雕刻受到了印度笈多王朝時代古典主義美術的影響,手法比前期作品更為純熟自由。阿努拉德普勒的伊蘇魯姆尼耶寺的石板浮雕《愛侶》(約4~5世紀)等作品,形象優美,表情寧靜,顯現出笈多美術的特徵。阿努拉德普勒城外發現的1尊等身大的佛陀坐像(約5~6世紀),手作禪定勢,衣紋全透明,造型接近笈多時代薩拉那特式的佛像。斯里蘭卡雕刻特有的品種是立於塔寺石階兩側的守護神石和鋪在階前的半圓的月形石。守護神石通常雕刻蛇神那伽。月形石則刻有多條鳥獸行列與花卉圖案相間的淺浮雕飾帶,動物以獅子、大象、公牛和馬4種象徵性的聖獸居多。阿努拉德普勒地區的6塊8~10世紀的月形石浮雕最為精美。此期的錫吉里耶壁畫(5世紀末)是已知的斯里蘭卡最古、最佳的繪畫遺品,堪與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畫相媲美。壁畫繪於錫吉里耶王宮西側走廊的巖壁,屬於溼壁畫。原共有500餘幀天女畫像,現僅殘存21幀。這些珠光寶氣的天女均為等身大半身像,臀部以下隱沒雲中。膚色明亮者裸露上身,或拈花或散花;膚色晦暗者穿緊身胸衣,手託花盤。造型是細眉長目、高鼻厚脣的典型的僧伽羅女性形象,體態豐腴,手勢靈活。畫法先以紅色線條勾勒輪廓,然後著色,膚色暈染類似阿旃陀壁畫的凹凸暈染法(邊緣部顏色較深,向內漸淡)。色彩主要以磚紅、金黃、土綠3種礦物質顏料調配,色調明快鮮麗,如民間染織。
波隆納魯沃時代美術(993~1236)
這一時代亦可分為兩個時期:
(1)朱羅人統治時期(993~1070),朱羅人帶來了印度教文化,在新建的都城波隆納魯沃興修了一些印度教神廟,其中石造的溼婆神廟2號(11世紀)顯然是南印度神廟的翻版。當地出土的舞王溼婆、帕爾瓦蒂等銅像,多屬南印度朱羅王朝的舶來品。
(2)僧伽羅人恢復統治時期(1070~1236),特別是波羅迦羅摩巴忽一世(1153~1186在位)及其後繼者統治期間,大力復興佛教文化,恢復了阿努拉德普勒時期的佛塔建築傳統。12世紀波隆納魯沃的吉里寺大塔便沿襲了魯凡韋利塞耶大塔的形制。同時,此期的佛教文化中已滲入印度教文化的某些因素。波隆納魯沃12世紀興修的磚砌厚壁佛教祠堂睹波羅摩寺、蘭卡蒂拉克寺和蒂凡卡寺,長方形的平面設計與印度教神廟相近。7層方尖角錐頂的磚塔薩德·瑪哈爾·普拉薩德(12世紀)也接近印度教神廟的高塔。此期的雕刻亦受到印度中世紀巴洛克美術風格的感染,塔寺的牆壁和石柱上的裝飾浮雕漸趨繁複華麗,守護神石的神像身上的珠寶飾物增多,月形石浮雕的裝飾性增強而象徵性減弱。此期的佛像追求巨大的尺寸和個性化的表現,衣紋多以間隔相等的平行凹線刻畫。波隆納魯沃的伽爾寺的 4尊天然花崗石雕刻的佛像(12世紀)是巨型佛像的代表作,其中涅槃的佛陀臥像長達14.12米,最北端的1尊佛陀(一說阿南陀)立像高6.93米,雙手交叉在胸前,面容哀苦,表現了悲憫眾生的情懷。世俗人物雕像的個性表現更加顯著。例如波隆納魯沃南部波德古爾寺的1尊花崗石國王立像(約11~12世紀),據說可能是波羅迦羅摩巴忽一世的肖像,高3.5米,手持王權之軛,雕刻風格寫實,既表現了僧伽羅人獷烈的性格,又表現了佛教徒的虔誠和王者的尊嚴。此期還出現了斯里蘭卡本土崇拜的巴蒂尼女神銅像(約12世紀),那纖細優美的造型似乎是從南印度帕爾瓦蒂銅像脫胎而來。此期的繪畫遺品有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蒂凡卡寺的壁畫殘片等,題材多為本生經和佛傳故事,畫法與色彩同錫吉里耶壁畫相仿,更注重細節描繪。
都城屢遷時代美術(1236~1505)
從波隆納魯沃王朝覆滅到葡萄牙人佔領康提。這一時代僧伽羅王朝更迭頻繁,都城遷徙不定,文化日益衰微。僧伽羅人為抵抗羯陵伽的威脅轉而求助於朱羅人和潘迪亞人,再次引進印度教文化。此期的都城多已傾圮,從13世紀的耶波胡瓦宮遺蹟可看出南印度潘迪亞建築的明顯影響。康提地區1266年始建的磚石建築伽達羅德尼耶寺亦屬於南印度神廟式的佛寺。康提地區的另 1座磚石建築蘭卡蒂拉克寺(1344)則受有緬甸佛寺的影響。15世紀興修的康提佛牙寺供奉4世紀初移來的佛牙舍利──斯里蘭卡的國寶。此期的雕刻趨向纖巧細密的裝飾風格,月形石浮雕的半圓形狀已不規則,花卉圖案複雜繁瑣。佛像藝術水平比波隆納魯瓦時期大為衰退,石雕佛像極少,南印度銅像式的小型青銅佛像較多,頂上肉髻呈火焰狀,衣飾與背景纖麗浮華。
1877年建立的科倫坡博物館藏有斯里蘭卡歷代藝術珍品。
斯里蘭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自古與中國友好往來。中國晉朝義熙初年,僧伽羅國曾遣使來中國獻玉佛像。
參考書目
S.Paranavitana ,Art oftheAncient Sinhɑlese,Colombo,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