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宗教改革
[拼音]:Heize Ming
[英文]:Kurosawa Akira (1910~)
日本電影導演。1910年5月23日生於東京。曾有志於繪畫,1929年參加日本普羅美術同盟,1936年被錄取為照相化學研究所製片廠助理導演。師從山本嘉次郎後,1938年升為副導演組組長。1939~1941年與山本合作拍攝影片《馬》,他自己還寫作了7部劇本,其中《青春的氣流》、《航空兵的凱歌》兩部拍成影片。1943年,他成功地把富田常雄的《姿三四郎》改編、拍攝為電影,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第2年他的第2部影片《最美》問世,頗獲好評。《無愧於我們的青春》(1946)是一部矛頭指向軍國主義的作品,被評為當年10部最佳片的第2名。1949年攝製的《野狗》獲10部最佳片第3名。1950年,繼《醜聞》之後,他拍攝的《羅生門》,獲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1951年,他與人合作嘗試改編拍攝Φ.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失敗。此後,黑澤明著力對影片主題和電影技巧認真推敲,約請了4位作家共同執筆編寫劇本《活著》,拍成電影后被評為1952年度10部最佳影片之首。
1954~1970年,黑澤明的作品有《七武士》(1954)、《活人的記錄》(1955)、《蛛網宮堡》(1957,據莎士比亞《麥克白》改編)、《底層》(l957,據М.高爾基《底層》改編)、《暗堡中的三惡人》(1958)、《壞蛋睡得最香》(1960)、《保鏢》(1961)、《椿三十郎》(1962)、《天堂與地獄》(1963,據E.麥克貝恩原作改編)、《紅鬍鬚》(1965)、《電車聲》(1970),都獲得很大的成功。1969年,他與名導演木下惠介、市川崑、小林正樹成立了“四騎會”。
1971年12月,黑澤明因創作苦悶自殺未遂。直至1975年才重振旗鼓,為蘇聯拍攝《德爾蘇·烏札拉》,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1980年完成《影子武士》,另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1985年,他拍攝了根據莎士比亞《李爾王》改編的影片《亂》,除情節而外,內容和形式都是日本的。黑澤明還曾獲1965年朝日文化獎,1966年菲律賓的麥克賽賽獎,1971年獲南斯拉夫紅旗勳章,1976年11月被日本政府選為文化勞動者並授予勳章,1984年5月法國政府授予榮譽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