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幼師聲樂教學的反思與改革的論文
關於對幼師聲樂教學的反思與改革的論文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各地電視臺舉辦的社會性歌手大賽已成為社會生活的熱門話題,更對幼師生的文藝愛好和課餘生活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幼師生的聲樂教學中,除了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從古今中外音樂名著和嚴肅的音樂為主要教材之外,同時對幼師生任何正確認識和對待流行歌曲這一問題上給予引導和講解。針對這些現狀,我在聲樂教學中採取一些新的方法。
歌曲的選材
在舉行的大賽中,那種不分唱法,不限曲目的海選,大多以流行歌曲為參賽曲目,而且參賽選手中學生所佔的比例相當大,可見流行音樂在我國音樂生活中以佔有一席之地,由於社會生活經驗和文化修養不足,以及思想稚嫩等原因,許多學生對流行歌曲認識模糊,她們唱流行歌曲只覺得時髦,新奇,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們要打破以前那種在聲樂課中只教授美聲和民族唱法的歌曲的陳舊思想和觀點,在選材上注重歌曲的多樣性和時代性,既有那些古典名曲以及優美的民歌,也有一些青年學生喜歡的健康的流行歌曲,以及符合幼師專業特點的幼兒歌曲。讓學生在學習了正規的演唱方法和歌曲後,也能唱她們自己熱衷的流行歌曲,把被動式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我選用了一些當前新出版的好歌:如民歌《好運來》、《美麗的心情》等,民族加通俗風格的歌曲如《在那東山頂上》、《幸福萬年長》等,通俗歌曲《青藏高原》、《感恩的心》,少兒歌曲《小小牽牛花》、《小烏鴉》等,讓學生欣賞和體驗各種唱法,全方位地感受聲樂的魅力。
課堂教學
如何讓學生在聲樂課堂裡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愉快和諧的聲樂課堂,我認為在教學中結合豐富的表演能更好地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在聲樂課堂上我發現許多學生在聽到某些歌曲時都會無意識地伴有相應的肢體動作,如:打拍子、扭身體、做舞蹈動作、拍手跺腳等,針對這一現象,我便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讓他們自由發揮,以此來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用拍手、拍腿、跺腳等方法,給曲子伴奏,透過伴奏、律動,,強調曲子速度的均衡。
拍手:0 0 X 0 0 X
拍腿:0 XX 0 0 XX 0
跺腳:X 0 0 X 0 0
《掀起你的蓋頭來》是一首新疆民歌,它節奏明快、活潑,具有很強的舞蹈性,因此我就配合歌曲來引導學生加上新疆舞蹈中的移頸、託帽、抖肩等動作,讓學生熟練掌握了新疆舞曲抑揚的基本節奏x.x xx xxx xx而且蘊含在其中的節奏美和充滿青春活力的舞蹈美,使學生萌發了對學習聲樂的濃厚興趣。在聲樂教學中,透過朗讀讓學生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色彩用頓挫的語言來加以表達,這對唱好歌曲有很大的幫助。如《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透過朗讀解決了學生對《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氣勢壯闊,氣魄宏大的情緒體驗。透過朗讀還可以加強對空拍和弱起的認識和理解。如:
透過朗讀解決空拍的處理。
叮 O 叮 咚 — — 叮 0 叮 咚 — —
(“0”是代表空拍,“—”是代表延長一拍)
透過朗讀解決弱起拍的唱法。
我們都是 神槍 手, 每一顆 子彈 消滅一個 敵 人 ,我們
透過這些方法,我發現學生們對聲樂課越來越感興趣,越來越喜歡上聲樂課。這些形式不僅鍛鍊了學生大膽活潑的自我表現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去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透過這樣一種模式,讓學生去自己感悟音樂,激發了她們的探知慾,使她們學會在聲樂的學習中觸類旁觀,自主探究,更進一步加深她們對聲樂理論的瞭解,對聲樂的認識。另外,音樂教育又是“育人”而不單是“育才”的教育,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作為我們廣大音樂教師不僅要教師學生們知識,更要給孩子們一個舞臺。舞臺是學生表現自我的天地,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能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寬大的舞臺上落落大方地自信地表演,展示她們悅耳的歌聲,優美的舞姿,悠揚的琴聲,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作為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內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臺,我想我們是有條件做到的,我們可以在課堂內外創造許多“日常情境”舞臺。在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自主發言,就是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舞臺,口頭或肢體模仿,即興表現或創造,合作或單獨進行唱、奏、跳、演等,也是展示自我的“日常情境”舞臺,“想唱就唱”。自我展示的機會越多,自我發展的空間與潛力就越大。假如透過我們的培養,在舞臺上,在掌聲與鮮花中,每位學生都能用信心與情感自如地表現自我,從而熱愛音樂,懂得音樂,享受音樂,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這不更是一種成功的教育嗎?
因此,根據根據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聲樂是一種情感性和創造性活動這一特徵,我沒有必要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學生在愉悅輕鬆的氛圍中去掌握新知識,獲得積極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藝術素養。由此可見,要想提升幼師生的聲樂水平,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