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設計的背景和反思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設計的背景和反思

  在接到李老師上課通知的那會兒,我就在思考選擇上哪一課的問題。僅僅幾分鐘的時間,我們決定了該課題。一是考慮到學生的進度,二是對我本身對文藝復興有點興趣,以前上該課內容的時候,有些想法,想透過一種比較有新意的方式和角度詮釋文藝復興。下面,我簡單介紹該課設計的思路和形成過程。

  確定教學重難點。透過課標,很顯然文藝復興的解讀是重點也是難點。也只有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直接解讀,才會更加理解或深刻的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最初的想法是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做幾組欣賞對比,那會更加直觀。無奈中世紀的作品並不多見,再由於時間的久遠和中文翻譯的原因,大多略顯晦澀,並不利於學生解讀。所以在後來的教學設計中,我只安排了一組美術作品的比較。其餘全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誠如大家所知,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是相當豐富的,所以我大量的工作就是在尋找和篩選我需要的具有典型性的、通俗性的文藝作品。比如:《草地上的聖母聖子》就是在我看閱了幾十幅聖母和聖子後,最後留下來使用的。因為它蘊涵的人文精神特別具有代表性。

  體現歷史學科的特色。從歷史必修三的角度看,解讀文藝復興的人文內涵似乎就夠了。但是這畢竟是歷史課,非語文課。如何突出學科特色呢?我想,“解讀文藝復興背後的歷史和文藝復興與人類文明的程序”,那是歷史的範疇和歷史課的價值體現。

  突出大歷史觀。對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分析,要站在人類文明史的高度進行詮釋。我想,“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世界”,“揭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篇章”等等應該是該理念的體現。

  自然生成歷史與現實的.切換。歷史總是能給人啟迪的,但是歷史與現實的聯絡應該比較自然,不能太牽強;應該注重高遠意義,甚至是發人深省的,而不是隨隨便便、平平淡淡。這種高度和深度需要教師去把握。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優勢和學識水平。

  注重教學設計的整體性。該課在運用了大量的文藝作品的時候,處理不慎就會“散”。所以我整體上設計了5個片段:“找尋曾經的輝煌”、“千年沉淪與初步喚醒”、“誰在呼喚——解讀文藝復興背後的歷史”、“文藝復興與人類文明”、“文藝復興與我們”等。另外,採用了演繹歸納法的教學方法,在每一個片段解析後,對文藝復興的概念作階段性的解讀。以回應主題。

  突出歷史課堂的文學色彩。我們越來越發現,真正能打動人的教學設計,應該是有文化色彩和人文色彩的。歷史課不應該是嚴肅、枯燥、乾癟的代名詞,而是生動的、深刻的、鮮活的。歷史的詮釋有很多種,我們究竟該取哪一種?恐怕是我和我們歷史教師可以思考的問題。

  課後的反思:這堂課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就是在文昌中學。學生素質很不錯,整堂課學生一直被深深的吸引,思維也處於活動狀態。但是,總的來說,這堂課的難度還是比較大。教師在備課和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都有一定的難度。

  感謝給予了我鼓勵的領導和教師,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