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目

[拼音]:pihuating yundong

[英文]:canoeing

槳手乘坐一種特製小艇,由一個或幾個槳手面向前進方向划進的划船運動 (圖1)。皮划艇包括皮艇和划艇,都是兩頭尖小沒有槳架的船艇。皮艇是槳手坐在艇內,使用一支兩端槳葉互成約90°的槳,在艇的左右輪流划水;划艇則是槳手前腿成弓步,後腿跪著,兩手握一支象鏟子般的單面槳,在艇的一側划水。皮艇有舵,由槳手兩腳操縱;划艇無舵,全靠槳手的划槳動作控制方向。皮划艇運動屬於速度耐力專案,經常參加皮划艇運動,能有效地增強人體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發展全身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它還可用於勘探、測量、偵察和旅遊,有一定實用價值。

發展概況

划艇又稱為獨木舟,最早是用一根大樹幹將中間挖空,人坐在裡面用一根木棍划動,作漁獵及運輸之用。這種簡易的獨木舟,在人類原始時期就廣泛應用了(圖2)。最早製作皮艇的是愛斯基摩人,他們用鯨皮、水獺皮及其他動物皮包在木頭架子上,用兩面槳葉在水中划動前進,當時主要是用作遊獵工具。這種原始皮艇最初在格陵蘭島使用。

1865年蘇格蘭人J.麥格雷戈造了一條 4米長、75釐米寬、30公斤重的封閉式皮艇。他乘這條皮艇旅遊到法國、德國和瑞典,引起人們很大的興趣,紛紛進行仿造。最初這種皮艇只用於短途旅行,艇的式樣與愛斯基摩皮艇大體相似。到了19世紀後半期,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瑞典等相繼成立了獨木舟俱樂部和協會。從此,皮划艇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歐美各國得到了廣泛的開展。

1924年在丹麥哥本哈根成立了國際划艇聯合會。1936年,在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皮划艇運動被正式列為奧運會的比賽專案,並有19個國家參加了比賽。比賽專案有男子1000米單人皮艇、雙人皮艇、單人划艇、雙人划艇,10000米單人皮艇、雙人皮艇、雙人划艇以及可拆卸式的10000米單人皮艇、雙人皮艇共9項。到1948年第14屆奧運會上增加了女子 500米單人皮艇。在1960年第17屆奧運會上又增加了一項男子4×500米單人皮艇接力賽,但這個專案只舉行過一次比賽。

1938年在瑞典舉行了第 1屆世界皮划艇錦標賽,有14個國家參加。從1970年開始,幾乎每年都舉辦 1次世界皮划艇錦標賽,如遇當年舉辦奧運會比賽,則世界皮划艇錦標賽不另舉行。到1979年,世界皮划艇錦標賽已舉行了15屆,參加比賽的國家最多的一次(第15屆)達到31國。比賽專案如下表(見表)。

皮划艇除了列為奧運會和世界皮划艇錦標賽的專案外,還有皮艇激流、障礙迴旋(只在第20屆奧運會上舉辦過一次)和長達11~22萬米的皮艇馬拉松比賽以及由皮划艇演變而來的獨木舟揚帆和皮艇水球等專案(圖3)。

皮划艇運動在歐洲開展很普遍,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第11~16屆奧運會共頒發36枚金牌,歐洲就奪得33枚。瑞典人在皮艇方面佔優勢,在皮艇18個金牌中他們佔了8個。瑞典皮艇之王G.弗雷德裡克鬆在第14、15、16連續 3屆奧運會上獲得1000米單人皮艇冠軍。捷克斯洛伐克在划艇方面佔優勢。在划艇15個金牌中,捷隊佔6個。第21屆奧運會上蘇聯奪得了6塊金牌,這時匈牙利隊在划艇上僅次於蘇聯。女子皮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隊實力較強,在第12~15屆世界皮划艇錦標賽中,女子全部12枚金牌,他們奪得10枚,並在第12、14屆世界皮划艇錦標賽中,獲得女子所有 3個專案的冠軍。

20世紀30年代中期,皮划艇運動才傳入亞洲,當時在中國廣州珠江曾有人劃皮艇,但只是個別人的娛樂活動。1957年中國自制了皮划艇器材,北京、上海、哈爾濱、武漢、杭州、廣州、合肥等城市的皮划艇活動相繼有了發展。1958年首次在武漢舉行 7個城市的皮划艇比賽,比賽專案有男子1000米單人皮艇、單人划艇、雙人划艇和女子 500米單人皮艇。目前的比賽專案除世界皮划艇錦標賽18個專案外,從1980年起還增加了女子6000米單人皮艇和雙人皮艇兩項。

1974年中國參加了國際划艇聯合會。1975~1980年中國曾5次參加世界皮划艇錦標賽和一些國際性比賽。1979年在第15屆世界皮划艇錦標賽中,中國獲得男子10000米單人划艇第11名。1980年在有中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參加的亞洲地區皮艇邀請賽中,中國隊在15個專案比賽中,獲14項冠軍,取得團體總分第 1名。

技術

皮划艇的基本技術大致可分為 4個部分:插槳(入水)、拉槳、出槳、推槳(擺槳)。但是皮艇和划艇的划槳技術是不同的。

皮艇的划槳技術是右手在右肩上方,肘向外彎屈,左手放鬆前伸使槳葉儘量向前靠近船舷。插槳時右手向前平推,左手向下迅速把槳葉插入水中。藉助轉體時腰、背肌肉群的力量和左腿蹬腿的力量,左手沿著船邊在髖骨高度平行於水面向後劃至腰部,完成拉槳動作。右手隨著左手的拉槳動作由彎屈直至向前推出伸直。拉槳結束後,左手迅速抬起,手腕向外轉動移到左肩上,這時槳葉已從水中提出,完成了划槳週期的 4個動作。當右邊的槳葉插入水中時,下一個划槳週期便開始了。

划艇的划槳技術是上體前屈,上手臂微屈,下手儘量向前伸出,結合下肩的前伸下壓,上手伸直向前使槳葉與水面成65~75°角迅速把槳插入水中。通過腰、肩背肌的轉抬力量以軀幹帶動兩臂拉槳,使船艇獲得前進的最大作用力。拉槳動作在腰部位置結束時,下手腕迅速內轉拔槳,肘部向外,上手向上把槳葉提出水面。槳葉一離開水,上手微屈,軀幹前屈,下手由屈到直襬槳向前,完成推槳動作;隨後再插槳,開始下一動作迴圈。

目前,世界上有好幾種不同的划槳技術:

(1)皮艇有匈牙利技術、德國技術和斯堪的納維亞技術 3種。

(2)划艇有捷克斯洛伐克技術、加拿大技術和瑞典技術3種。

器材

隨著皮划艇競技運動的發展,船艇器材也在不斷地改革和創新。20世紀20年代,德國工程師海曼根據他自己在飛行技術方面的經驗,為了使速度更快,將皮艇做成魚形。這種形狀一直沿用到50年代。英國造船家W .弗龍德發現船體越長速度越快,此後皮艇就越變越長。後來規定出一個界限──單人艇最大長度為520釐米。50年代後期,皮划艇形狀多種多樣。1961年國際劃聯決定,在競賽上要求皮划艇的橫向和縱向輪廓要成凸型,於是又出現了新的船形。丹麥科伯魯普工廠製造了世界聞名的指標型皮划艇,它的速度比50年代的魚型艇又大大提高了一步。近20年來隨著皮划艇船型的重大改革,船槳也有很大的改進。50年代前的皮艇槳葉兩端互成90°角,槳葉端部都成方形或調羹形,槳葉的彎度也較大;划艇槳葉兩面都有分水線,不分正反,兩面都可以劃。60年代後,皮艇的槳葉已改變成羽毛形,兩端槳葉也從原來互成90°角改為86~88°角。為了使槳葉出水乾淨利落,槳葉的彎度也顯著減小,槳杆也從圓形改為橢圓形。划艇槳的槳葉也變為無分水線了,而且槳葉背部略帶弧形,只能正面划水。這些器材的改進都進一步有利於提高划槳的作用力(圖4)。

皮划艇槳的長短視各人習慣,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男子皮艇槳的長度為2.22~2.28米;女子為 2.16~2.22米。 4人皮艇3、4號槳位比1、2號槳位的槳長些。單人划艇的槳比雙人划艇的槳要長些。

正式比賽艇的長、寬和最低重量都有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各種船艇必須符合下表各種規格要求。

還有一種 7人划艇,長度1100釐米,寬度85釐米,重50公斤。這種艇只限於少年比賽,不屬正式比賽專案。

皮划艇可以用任何材料製造,如木製夾板、膠合板、鋁合金、玻璃纖維、塑料等。

比賽與場地

皮划艇比賽在自然湖或人工湖中進行。在500米和1000米比賽中,分有9條航道,每條航道的寬度為5~9米。每條航道線都佈置有塑料(或泡沫)浮球,各個浮球的間隔距離為25米,從起點一直鋪至終點。在航道內,水面、水下不宜有水草、暗礁等物。水的深度不少於 3米。10000米比賽時,在起航線至第1轉彎處,以及最後 1個轉彎處至終點線最少應有1000米的直線航道。轉彎處的半徑至少為 40米,並設有明顯的轉彎標誌(3~5個浮標)。

比賽開始時,各艇在自己的航道上以船頭取齊排在起點線上,船尾由後面浮臺上的裁判員扶定,發出訊號後才可以起航(圖5)。任何船艇兩次搶航犯規即取消比賽資格。

在 500米和1000米比賽中,出發後各船艇自始至終應在自己的航道內划行,船艇的任何一部分越出自己的航道或不按自己航道通過終點線均屬犯規。在 10000米比賽中,各船艇在出發後可偏離自己的航道划行,但不得阻礙其他船艇行進。在最後1000米的直道中,應嚴格遵守無航道標誌的1000米距離內的“五米規則”(兩艇之間必須至少間隔5米)。

皮划艇比賽沒有國家紀錄或世界紀錄,都是採用取名次的競賽制度,一般採用分組淘汰的編排方法,即進行預賽、複賽、半決賽和決賽,使在預賽中失利的艇隊仍然有機會在複賽、半決賽中爭得決賽權,最後決定前9名的名次。10000米比賽只進行1次決賽。(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