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邦(1906~1995)

[拼音]:Dawenkou wenhua

中國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59年發掘的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佈在山東省泰山周圍地區,東達黃海之濱,北抵渤海南岸,西到魯西平原東部邊緣,南及江蘇省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零星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前2500年前後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及其與山東龍山文化傳承關係的確定,證明當時山東、蘇北一帶,是一個以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為主體的自成系統的文化區。

大汶口遺址發現後,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曲阜西夏侯遺址又發堀到文化面貌與之大體相同的一處墓地。1964年將這類遺存定名為大汶口文化。目前發現遺址已有 200來處,經過發掘的除大汶口、西夏侯外,還有山東省鄒縣野店、兗州王因、茌平尚莊、膠縣三里河、日照東海峪、諸城呈子,江蘇省邳縣劉林、大墩子等十多處,多為墓地。

文化特徵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在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也有灰陶、黑陶,並有少量硬質白陶。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紋,有彩陶和簡單的朱繪陶。砂質陶器上少數飾附加堆紋或籃紋。三足器、圈足器發達,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為觚形器、釜形鼎、缽形鼎、罐形鼎、鏤孔圈足豆、雙鼻壺、背壺、寬肩壺、實足鬹、袋足鬹、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見彩圖)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齒的習俗(一般拔除一對上頜側門齒)。這裡是流行於古代中國東方、南方地區的拔齒習俗的發源地。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還發現頜骨異常變形的現象,某些個體臼齒外側嚴重磨損甚至內縮,有數例在變形處置有小石球或陶球,變形當是由於長期口含小球所致。這是大汶口文化所獨有的奇特習俗。此外,死者隨葬獐牙、獐牙鉤形器及龜甲等,也為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所少見。

分期與年代

大汶口文化分為 3個發展階段。早期:約當前4300~前3500年間。以劉林、王因遺址為代表。紅陶佔絕大多數。典型器有觚形器、釜形鼎、缽形鼎、彩陶盆、缽等。彩陶有單色的紅彩或黑彩,稍晚盛行白衣多色彩陶,紋樣為花瓣紋、圓點鉤葉紋、菱形紋等。中期:約當前3500~前2800年間。以大汶口墓地早、中期墓為代表。典型器物有折腹罐形鼎、實足鬹、大鏤孔圈足豆、深腹背壺等。彩陶紋樣除仍見早期的花瓣紋外,多用波折紋、方格紋,稍後出現紅色圓點彩繪。晚期:約當前2800~前2500年間。以大汶口晚期墓為代表。灰黑陶、黃陶劇增。典型器物有籃紋鼎、袋足鬹、折腹豆、瓶、磨光黑陶高柄杯、籃紋大口尊等。彩陶數量減少,流行螺旋紋。

居民種屬

見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徵。

農業和漁獵

大汶口文化的經濟以原始農業為主,同黃河流域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一樣,主要是種粟。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出土了約1立方米的朽粟,說明當時糧食已有了相當的數量。農具以石器為主。早期除使用一些磨製粗糙、保留打製痕跡的石鏟、石斧外,大量使用磨製精緻的穿孔斧、刀、鏟、錛、鑿等石器,還有骨鐮、蚌鐮,以及加工穀物的石杵和石磨棒。中、晚期出現了有肩石鏟、大型有段石錛、石鎬頭和鹿角鋤。從早期起,家畜飼養就較發達,遺址裡出有豬、狗、牛、雞等家畜家禽的骨骼,還有用狗或豬隨葬的。中期以後以豬隨葬盛行起來(整豬、半隻豬、豬頭或下頜骨)。大汶口 133座墓中用豬隨葬的佔三分之一以上,三里河的一座墓中隨葬豬下頜骨多達32個,這表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豬的飼養已十分發達。漁豬在社會經濟中佔有一定地位。漁獵工具有尾部帶孔的雙倒刺或三倒刺的骨、角質魚鏢,魚鉤,扁平三角式、短鋌圓柱式、長鋌雙翼起脊式等各式骨鏃、角鏃、牙鏃,石質、骨質的匕首(見彩圖),還有石矛、骨矛等大型投刺獵具和較多的網墜。遺址中發現有獐、斑鹿、狸和麋鹿等的殘骨,這些野生動物當是狩獵的物件。王因遺址出土了至少分屬於20多個個體的揚子鱷殘骸,與魚、龜、鱉、蚌等同棄於垃圾之中,說明當時已能捕獲大的水生動物。

手工業

大汶口文化陶器生產的發展,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早期均手製,砂質陶火候較低,陶器種類不多,造型簡單,僅見觚形器、盆、缽、罐、杯、鼎、豆、大口尊等。中期開始使用輪制技術,有了少量的輪制小件器物;燒製出火候較高的灰白色陶器;器類增多,出現了實足鬹、背壺、簋形器等。晚期已使用快輪生產大件陶器,如大汶口墓中就隨葬有輪制的大陶盆;製陶原料有了新的來源,發現了坩子土,用以燒製一種質地堅硬、胎壁薄勻、色澤明麗的白色、黃色、粉紅色細砂陶器,統稱為白陶,這類細砂陶器有袋足鬹、三足盉、寬肩壺和筒形豆等。這時所燒製的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代表了當時拯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2596.html' target='_blank' >鋪展ひ盞淖罡咚劍院笊蕉轎幕翱翹盞奈適雷急噶頌跫4筱肟諼幕狗⑾鍾蟹露鐫煨偷奶罩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8790.html' target='_blank' >工藝美術品,中期所生產的獸形提樑器堪稱工藝美術史上的珍品(見彩圖);晚期這類發現增多,如三里河出土的豬形、狗形和龜形的容器等,反映出工藝技術的純熟和製陶業的興旺發達。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陶窯甚少。大汶口有一座晚期的橫穴式陶窯,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同類陶窯中屬較進步的形式(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製陶工藝)。

制石、制玉業較發達。早期就已大量生產出磨製精緻的石器,較多地使用穿孔技術。中期以後,選用高硬度的蛋白石、流紋岩等為石料;石器的造型更加規整;器類、器型增多,出現了系列工具,在一些墓中隨葬有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錛;還出現了精緻的玉鏟,並有更多的玉、石裝飾品,包括以不同形狀的單件組成的串飾。制骨工藝十分出色。早期墓中出土有精緻的小件骨雕品,如邳縣大墩子遺址有一串10粒的雕花骨珠,劉林遺址有刻有豬頭紋樣的牙質飾物;有的獐牙鉤形器的器柄刻有纖細的花紋。至中、晚期,剔地透雕技術和鑲嵌技術已趨於成熟。大汶口的透雕十六齒象牙梳(見彩圖)、花瓣紋象牙筒和鑲嵌綠松石的骨雕筒等,代表著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骨工藝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在中期以後有了全面、迅速的發展。白陶器、玉器、象牙器的出現和快輪製陶技術的應用,說明一部分手工製作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部門。

居住和埋葬

對大汶口文化的聚落佈局目前瞭解很少,大致與黃河流域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相同,有居住區和墓地之分。發現的建築遺蹟不多,屬於早期的僅有幾處殘跡,不得窺其整體結構。中期建築遺存,在呈子遺址發現一座20平方米許的方形地面房基,門向南,平地挖槽築基,槽內豎柱,填土後錘打,室內的 4個柱洞裡填有碎陶片、石子、灰土,緊密堅實。大墩子墓中出土3件陶屋模型,有方形、圓形兩種,都作攢尖頂,有的有門窗,四周有簷,屋外壁上刻有狗的輪廓線,它提供了中期住屋的立體形象。晚期建築,在三里河遺址發現4座房基。一座儲存較好,平面橢圓形,亦為挖槽築基,室內有1米多深的圓形窖穴,內有朽粟,發掘者認為是座庫房。

大汶口文化各氏族公共墓地上,已經發掘出墓葬約2000座。多為土坑墓,少數墓壙不清。墓地往往沿用很久,大墩子墓葬層層疊壓達 8層之多,大汶口墓地沿用了千年上下。早期墓葬未發現葬具,中、晚期有結構複雜的“井”字形和其他形式的木槨。兒童與成人葬法一樣,迄今未發現兒童甕棺葬。葬式一般為單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劉林墓地發現有折頭葬,死者系骨盆內有胎兒骨殖的孕婦,還有一墓把死者雙臂雙腿盤折於胸前,這些特殊葬式,很可能是對凶死者的處理。在王因發現了“遷出墓”,墓穴中僅有指骨、趾骨、脊椎骨、肋骨等凌亂殘骨,應是為實行二次葬而將死者的頭骨、骨盆、長骨等遷出後的殘留。

在早期的王因墓地發現了多人一次合葬墓和多人二次合葬墓,多為同性合葬,前者一墓僅 2人、3人或5人,後者多達20餘人。這種合葬方式曾見於仰韶文化半坡型別的墓地,被認為是氏族成員間血緣紐帶還相當牢固的表現。早期還有少量成年男女合葬墓,有人認為是父權制下的夫妻合葬,有人認為這類墓數量少,隨葬品不比其他單人墓豐富,合葬的性質並不明確。中期的呈子墓地上出現了不同於王因的合葬墓。墓穴中上下疊壓數人,有的仰身直肢,有的為二次葬,各有葬具和隨葬品。有同性合葬,有男女合葬,有的則男女老少都有,被認為是家族的合葬。中、晚期出現了明確的夫妻合葬墓,大汶口墓地經性別鑑定的 4座均為男左女右,一墓還有一幼女合葬,這類墓隨葬品也較豐富,一般認為是父權制確立後的夫妻合葬或妻妾殉葬的葬制。在大汶口、西夏侯,還有一些無墓主、墓主身首分離或無頭但隨葬品相當豐富的大墓,可能是在部落戰爭中為本氏族的利益犧牲的首領或成員的厚葬墓。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隨葬品的數量、質量差別不甚懸殊。至中、晚期,在墓的規模、葬具、隨葬品方面,顯示出貧富差別,有的墓簡陋狹小,隨葬品很少或空無一物;而有的墓卻十分寬大,如大汶口10號墓,有結構複雜的葬具,死者佩戴精緻的玉石飾物,隨葬玉鏟、象牙器和近百件的精美陶器,還有獸骨、豬頭和可能是“鱷皮鼓”殘留下來的成堆鱷魚鱗板。貧墓、富墓形成強烈的對照(見中國古代墓葬制度)。

社會性質的討論

考古和史學工作者根據大汶口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的狀況和葬俗所反映的社會關係,對該文化的社會性質提出各種見解。一般認為,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一些手工製作已脫離農業而獨立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私有制在逐漸形成,男女合葬表明父權制已確立,因此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相比之下,早期貧富分化不顯著,多人合葬墓可能反映著氏族成員間血緣紐帶還相當牢固,因此大致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也有人認為,早期的劉林墓地已有貧富分化的跡象,當時的男女合葬墓已屬夫妻合葬性質,從而認為整個大汶口文化的時代都是父系氏族社會。還有個別學者根據晚期墓葬材料和莒縣陵陽河、諸城前寨發現的陶器刻文,把大汶口文化視為初期奴隸社會的文化,認為中國的文明史距今最少也有6000年,不過這一論點在考古及史學界並沒有得到響應。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分佈於蘇北、魯南的青蓮崗文化,或稱為北辛文化。山東滕縣北辛遺址的發掘,從層位和文化面貌上初步確定了大汶口文化對它的繼承關係。大汶口文化的後續是山東龍山文化,這不僅有地層和年代資料作證據,而且,山東龍山文化的鼎、豆、壺、鬹等陶器的造型與裝飾風格、拔牙習俗和葬俗等,都表明它是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的。

大汶口文化與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聯絡較多。早期的多人二次合葬可能受到仰韶文化元君廟墓地、史家墓地同類葬俗的影響。早、中期之交所盛行的白衣彩陶和花瓣紋等彩陶紋樣,也多見於仰韶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兩者的聯絡更加密切,例如,晚期遺存中有仰韶文化大司空村型別的彩陶,而在仰韶文化腹地的中原地區,則發現了一些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鮮明特徵的遺存,有的甚至就是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據此,有人認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其居民曾向西遷徙。

大汶口文化與長江下游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見崧澤遺址)有許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如都有發達的圈足器、三足器,有十分相近的器形。所以,有人曾把二者視為同一個青蓮崗文化的兩個地方型別。目前多數研究者認為,兩者來源不同,經濟型別不同,文化面貌從整體看來差別明顯,應是有著大體相同發展過程、聯絡十分密切的南北並存的兩支不同系統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資料豐富,研究也較深入。但由於目前發現多系墓地,居址材料甚少,因此對該文化的認識存在一定的侷限。更全面的瞭解有待大量居址的發掘。至於大汶口文化的淵源、不同地方型別等課題的研究,目前還剛剛開始。

參考書目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編:《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齊魯書社,1979。

伍人:山東地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及相關問題,《文物》198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