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

[拼音]:Zhu Xiang

現代詩人。字子沅。祖籍原為湖北,後遷入安徽太湖縣,出生於湖南省沅陵縣。1919年入南京工業學校預科學習一年,受《新青年》的影響,開始贊同新文化運動。1920年入清華學校,參加清華文學社活動。1922年開始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新詩,並加入文學研究會。此後專心於詩歌創作和翻譯。1927年9月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威斯康辛州勞倫斯大學、芝加哥大學、俄亥俄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等課程。那裡的民族歧視激發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他幻想回國後開“作者書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豐富更快樂的創作”。為家庭生活計,他學業未完,便於1929年8月回國,應聘到安慶安徽大學任英國文學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職,飄泊輾轉於北平、上海、長沙等地,以寫詩賣文為生。終因生活窘困,憤懣失望,於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開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殺。

朱湘1921年在清華學習期間開始新詩創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詩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風格纖細清麗,技巧還較為幼稚。1925年以後,自覺追求新詩音韻格律的整飭,曾於1926年參與聞一多,徐志摩創辦的《晨報副刊·詩鐫》的工作,提倡格律詩的運動,並發表“我的讀詩會”廣告,努力實踐詩歌音樂美的主張。他的第二部詩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調柔婉,風格清麗,《搖籃歌》、《採蓮曲》節奏清緩、動聽。他的著名長詩《王嬌》,注意融匯中國古代詞曲及民間鼓書彈詞的長處。這個詩集標誌他詩歌創作的日趨成熟。朱湘出國前後的創作較多接受外國詩歌的影響,對西方多種詩體進行了嘗試。其中《石門集》(1934)所收的70餘首十四行體詩,被稱為是他詩集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柳無忌《朱湘的十四行詩》)。

朱湘還寫過不少散文隨筆、詩歌批評,翻譯介紹了不少外國名詩。他曾用“天用”的筆名在1924年《文學週報》上開闢“桌話欄”,發表了關於《吶喊》、《紅燭》等書評。他的著作還有:詩集《永言集》(1936),散文和評論《中書集》(1934)、《文學閒談》(1934),書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書信集》(1936),譯作《路曼尼亞民歌一斑》(1924)、《英國近代小說集》(1929),《番石榴集》(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