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報業
[拼音]:Tajikezu yinyue
[英文]:music of Tajik nationality
塔吉克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國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新疆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縣等地。人口 26503人(1982年統計)。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中國的塔吉克人大多數講日庫勒方言,少數講瓦罕方言,兩者均屬伊朗語族的東伊朗語支,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兼營農業。塔吉克族音樂主要有民歌和舞蹈音樂兩類。
民歌
按內容和節拍又分為“拜依特”、“麥依麗斯”、“法拉克”、“塔勒肯”等4種。
拜依特
廣義為歌曲,狹義係指一般民謠。此類歌曲為數頗多,其中情歌又佔多數,亦有歌頌祖國、歌唱家鄉的。常用 彎拍、嬋拍及散板等。著名的拜依特有《青崗古力》、《紅玫瑰》、《古力碧塔》、《萊拉》和《白鶴》等。還有一種名為“柔巴依”的歌曲,歌詞是一種格律嚴謹的四行詩,節拍與拜依特相同。常採用對唱和一領眾和的形式。《紅玫瑰》是拜依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麥依麗斯
意為敘事歌曲。多以歌頌民族英雄的敘事長詩為歌詞,曲調運用戸節拍。廣泛流傳的有《白鷹》和《公主堡的傳說》等。此外還有反映19世紀末塔吉克人民抵禦外侮的《保衛父母,捍衛家鄉》,以及揭露封建制度的《還有什麼屬於我》、《不像法官,倒似強盜》等。
法拉克
意為夜鶯似的悲歌,以抒發離別之情或懷念逝去的親人為內容。歌者常於高山之上獨自吟唱,節拍多用散板,曲調悽惻低沉。
塔勒肯
意為葬歌,多在親人逝世時誦唱;葬禮中還有一種名為“薩德爾”的歌曲,是青年們為悼念朋友所唱的歌,唱時邊歌邊舞,為嬋節拍,並用彈撥樂器布蘭茲庫姆伴奏。
此外,還有婦女唱的搖籃曲,以及專由神職人員誦唱的讚美詩(名為“卡蘇義德”,用古老的樂器庫木日伴奏)等。
舞蹈音樂
塔吉克族舞蹈音樂通稱為“恰甫蘇孜”,常用兩支鷹笛和2個手鼓伴奏,手鼓常由婦女演奏。塔吉克族人民每當集會時,必舉行賽馬、叼羊等活動,並用鷹笛、手鼓為之助興,這種樂曲簡稱為賽馬曲。按叼羊、賽馬的不同階段,分別演奏3種不同的曲調,即“威勒威勒柯克”、“均吉格爾”、“冬巴克蘇孜”。各地還流傳著許多不同的舞曲,結構短小,多采用彎拍,常根據需要將數首舞曲連續演奏,從而使音樂富於變化。
塔吉克民間戲劇,尚處在萌芽狀態,以麥依麗斯為曲調基礎發展而成的戲劇音樂,很受群眾歡迎。傳統劇目有《老漢與新娘》等。
塔吉克民間樂器,常見的有用鷹翅骨製作的3孔鷹笛、木製的7孔豎笛,彈撥樂器熱卜甫、賽依吐爾、布蘭茲庫姆、庫木日,以及艾捷克、口弦、手鼓等。各種樂器除用於伴奏外,也用於獨奏。樂曲有的來自民歌或舞蹈音樂。
塔吉克民間音樂的主要特徵是:
(1)無論民歌、舞曲、器樂曲多數由一個樂句或一個單樂段構成,結構比較短小,常是一曲多詞。
(2)常用一領一和或一領眾和的形式,伴唱(或伴奏)重複主唱(或主奏)的旋律,僅在頭、尾銜接處有少許變化。
(3)音域較窄,一般均在8度以內,部分民歌是用三音或四音音列構成。如敘事歌曲《白鷹》即由do、si、la、sol4音構成,如下例:④塔吉克族民間音樂使用七聲音階和五聲音階,常以sol、re、la為調式主音,以mi為主音的調式較少。20世紀50年代,一些專業音樂創作中突出地強調並運用了含有升高 3級音和升高7級音的以mi作主音的調式,作品得到廣泛的流傳,從而使它發展成為塔吉克族典型的調式音階;
(5)以彎與戸為主要節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塔吉克族音樂得到迅速發展,一批專業音樂工作者成長起來。以塔吉克族民間歌曲“古力碧塔”作素材所寫的電影音樂《冰山上的來客》的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賽依吐爾和豎笛演奏家曲潘巴依,以其精湛的技藝,受到塔吉克族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