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規民約
[拼音]:Kebuduo
清代西北邊疆政區名、城名。又稱和卜多。科布多為蒙語Qobto的音譯。東接喀爾喀蒙古的扎薩克圖汗部,有驛道直達烏里雅蘇臺,西通塔爾巴哈臺、伊犁,南通迪化、巴里坤,北鄰唐努烏梁海,西北與俄羅斯接壤。
雍正九年(1731)在布彥圖河畔築科布多城。乾隆二十四年(1759)擴建。二十六年於此設參贊大臣,歸烏里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節制,統轄阿爾泰山南北、厄魯特蒙古諸部和阿爾泰烏梁海、阿爾泰諾爾烏梁海諸部。
科布多城內駐有賽音諾顏、扎薩克圖汗和土謝圖汗三部派出的卡倫兵八百五十名、臺兵二百餘名,負責巡邊。設有學校,招收官學生二十名,由杜爾伯特、明阿特和札哈沁等旗選送。當地商民往來於蒙古各部和巴里坤等地。
1864年以後,俄國通過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科布多界約》、《中俄伊犁條約》、《中俄科塔界約》割佔了阿爾泰諾爾烏梁海和阿爾泰烏梁海西部的土地。所餘部分清廷於1905年從科布多劃出,另設阿爾泰辦事大臣管轄。1919年併入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