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文學

[拼音]:Bubi

[英文]:Spade Coin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鎛之鎛的同音字。

布幣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時洪遵《泉志》已著錄有平首布,而確定空首布為錢幣的始於清人。從嘉慶、道光時開始,有的古錢學家已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於周的列國時期,從而否定了有些人以為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的錯誤說法。

空首布

布柄帶方銎。大致分兩種不同的型別。一種為長柄、聳肩、尖足,通高約12~14釐米,有的上面有字,常見的有“邯鄲”二字。山西侯馬曾出土 1 枚,上有六、七字,鏽蝕較重,字跡不易全部辨認。河南汲縣山彪鎮1號墓曾出土600多枚,上面都不帶字。上述型別的空首布多出土於今山西侯馬、稷山、運城和河南汲縣等地,是春秋末晉國或戰國初趙、魏等國所鑄。另一種為平肩、弧足,柄較短,通高約 8~10釐米,絕大多數上面僅有一字,常見的有“公”、“戈”、“智”等,這種字代表何種涵義,現尚不明。有的上面有“市南小刀(化)”、“市西小刀”、“市中小刀”字樣。還有一些布斜肩或平肩,形體較小,通高約6.5~8.5釐米,絕大多數皆有字,常見的有“武”、“武採”、“安周”、“官考”、“”、“盧氏”、“東周”、“安臧”、“三川”等,其中“”、“盧氏”等為地名,“東周”為國名。以上兩種大小不同的布, 多出土於今河南洛陽或宜陽、新安、洛寧、伊川、孟津等地,屬於周幣無疑。因平肩小布中有東周布,表明這類布鑄造的年代約在戰國中期。洛陽的戰國墓中今已發現有安臧、等布,可知周人在戰國時期一直使用空首布。

平首布

柄不帶銎,為銅片形狀。這類布有多種不同的型別。

圓肩或平肩弧足布

布上有地名和麵額。同一地名之布有兩種或三種不同的面額,如樑地所鑄者有“樑充五十當寽”,還有“樑正幣百當寽”、“樑半幣二百當寽”。錢文的意思是說每50枚、100枚這種布重 1寽,這兩種布的實際重量正好相差一倍。更多的這類布分為大中小 3品,如安邑、蒲阪、陰晉、山陽、言陽、安陰、共等布都分成二、一、半3種。凡一布幣的實際重量約15克左右。幣上地名如樑、安邑、陰晉、山陽等皆在魏境內,故知這種型別的布幣主要是魏國所鑄。此幣多出土於今山西萬榮、侯馬、運城、芮城和陝西宜川、華陰等地,這些地方在戰國時屬魏。但在洛陽、新鄭、濟寧等地也有發現,可知魏幣在周、韓或魯、宋境內亦可通用。

尖足布

分大、小兩種。大者通高約 8釐米,重約13克,形狀和聳肩尖足的空首布很相像,二者有明顯的淵源關係。上面的地名有晉陽、茲氏、大陰等。小幣通高約 5釐米左右,重約 6克,布上地名有晉陽、藺、茲氏、大陰、離石、平陶、武安、武平、中陽、壽陰、霍人、慮等。大小布上的地名可查考者多為趙地, 可知其為趙幣無疑。在部分小布上,地名之下往往帶一“半”字,表明小布乃半。依此推測,大布應為一。

小方足布

和小尖足布大小輕重相近,唯足為方足。錢上地名有安陽、樑邑、、虞陽、同是 (銅鞮)、皮氏、子、襄垣、鑄、北屈、彘、高都、宅陽、屯留、蒲子、平陽、酸棗、平陰、襄平、東周等,這些地名中以魏、韓兩國為多,其次為趙,還有燕和東周。可見當時鑄造小方足布的諸侯國很多,而且除周以外,鑄造數量都相當大。從流傳至今的實物來看,也是所有布幣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出土這種布的地區很廣,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遼寧、內蒙、吉林等地。使用期約從戰國中期到戰國末。這種布一般多出於窖藏之中,而且常和明刀、趙刀同出,在燕、趙的墳墓中,也有將其作為殉葬品者。

圓首圓肩圓足布

分不帶孔和帶孔兩類。不帶孔的有大、小之分。大的通高約 7釐米,小的通高約 5釐米。上面有離石、藺、晉陽、茲氏、大陰等趙國的地名,可知大、小布均屬趙幣。當時鑄造量較小,故流傳下來的實物不多,大布尤罕見。

帶孔的布是在柄及兩足之端各有一小圓孔,故這種布又稱三孔布,也分大、小兩種。布上文字較難認,有安陽、比陽、上博、宋子、無終等地名,大布的背文為“一兩”,小布的背文為“十二朱(銖)”,反映出當時的衡制有所變化,原來的為兩、銖所取代。前人或以為兩、銖乃秦制,於是疑三孔布為秦幣。今根據其他器物銘刻材料,得知戰國時兩、銖制在燕、趙似已實行,秦可能在其後。這種布上又多有趙國地名,為趙幣的可能性較大。從傳世品和出土品的情況來看,三孔布當是戰國布幣中最稀有的一種。

殊布

形制和小方足布相似,體形較小,首上有小圓孔。這種布也分大、小二品。大者通高約10釐米,面文較難認,一般釋為“殊布當()”,背文為“十貨”。小者通高約 4 釐米,面文為 “四布”,背文為“當()”。大布多出於今豫東、安徽、江蘇、浙江和魯南等地,小布極罕見。以上地區戰國時屬楚,故此布似為楚幣。

鑄造布幣的範,今已陸續有所發現,如在山西侯馬牛村古城和北西莊兩處遺址中,出土有不少鑄空首布用的泥質內範;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中發現有鑄造小尖足布、小方足布的泥質鑄範;內蒙古包頭附近,發現過幾方鑄造安陽小方足布的石質面範和背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