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雷莫會議

[拼音]:Piao Zhiyuan

[英文]:Bay-Jiwen (1737~1805)

朝鮮李朝哲學家,實學派北學論代表人物之一。字仲美,號燕巖,朝鮮漢城人。出身兩班即士族地主階級。年輕時不應科舉,到中年為實現其“富國裕民”的抱負才出任官史,曾任繕工監監役、漢城府判官、安義縣監、沔川郡守等官職。因遭保守派的迫害,晚年退隱。樸趾源博學多才,寫了大量論著和作品,大部佚失,只存《燕巖集》 6冊。主要哲學著作有《鵠汀筆談》、《答任享五論原道書》、《楚亭集序》等。

樸趾源從實事求是的立場和利用厚生的原則出發,反對朱子學的“空理空談”和“浮文虛禮”,強調實用之學,提出進步的田制改革思想和發展農業的各種方案,主張廢除封建身份等級制,加強同外國的貿易,向西方和中國學習先進技術,振興封建國家。樸趾源基於當時對自然科學的瞭解,在哲學上持唯物主義觀點。他承認宇宙的無限性和客觀實在性,認為天地萬物有同一始源並按照客觀規律而運動變化。他指出:“萬物之生,何莫非氣也”;“陰陽相蕩,理在氣中”;天下萬物,“微塵之積”;“天地雖久,不斷生生。”提出了具體物質“形雖毀矣,質猶存焉”的類似物質不滅的思想。他揭露了天主教、佛教的“誑誘愚民”的本質,認為它們都是“一無義理妖邪悖說”,有力駁斥了上帝創世說。在他看來,永恆運動著的客觀世界是按照客觀規律運動變化的。他力圖用“久則思變、舊則思新、窮則思通”的辯證法則描繪事物發展的規律,並認為“陰陽相蕩”是事物發展的動因。但他又認為事物的變化是沒有質變的週期性迴圈。他承認世界的可知性,認為感覺的源泉是物質,感性認識是物質作用於感覺器官產生的。但他把心作為思維的器官,表現出樸素性和幼稚性。他雖然重視理論對生產、生活的應用,卻把理論的來源歸結為讀書或實學研究。

在倫理道德觀上,樸趾源深刻揭露士大夫的腐敗偽善的道德,痛斥他們是“仁義的巨盜”、“天下的大賊”,熱情讚頌勞動人民勤勞、忠義、正直的美德,指出:“忠義者貧賤者常事,而非論於富貴耳”。但是,他所反對的只是腐敗偽善的道德,而不是封建倫理道德。在他看來,封建倫理道德規範原來是好的,後來被人踐踏才變壞。

在美學思想上,樸趾源揭露和批判推崇上古、搞形式主義的“醇正文學”,主張反映真實生活,“苟能法古而知變”,在舊的基礎上創新。他從實學立場出發,把勞動視為美的象徵,把好逸惡勞、過寄生生活視為最醜惡的東西,熱情稱讚以積糞為業的嚴行首,認為他為人們塑造了純潔而美的形象,充分肯定勞動對人類進步和創造文明所賦予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