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論派

[拼音]:Huan Wen

東晉時率軍北伐的大將。字元子。東晉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出身士族,娶明帝女南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桓溫曾率軍三次北伐,志在收復中原,提高個人威望,以代晉稱帝。

偏安江南的東晉朝廷盡力牽制和阻撓主張北伐者。祖逖功敗垂成,庾亮、庾翼兄弟力主北伐,也因大多數朝臣反對而未能實現。永和元年(345),原鎮武昌的庾翼病死,朝廷以桓溫為安西將軍、假節都督荊樑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代庾翼掌握上游事權。恆溫乘成漢政權腐敗,人心渙散之際,於二年冬率軍沿江直上,次年,平定蜀地,進位徵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聲望極高。五年,後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乘機北伐。六年,朝廷以揚州刺史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企圖以此對抗桓溫。九年,殷浩大敗而回,免為庶人,內外大權遂集於桓溫一身。

十年二月,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親統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經析縣(今河南西峽)直指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水軍則從襄陽入均口(今湖北丹江口),直指南鄉(今湖北均縣東南);同時命梁州刺史司馬勳沿子午道(秦嶺棧道,從關中直南通向漢中)向前推進;並派別軍攻佔上洛(今陝西商縣)。四月,桓溫在今陝西藍田擊敗前秦派來堵截的數萬大軍,進至長安東面的霸上,前秦主苻健以數千人退守長安。關中百姓紛紛持牛酒慰勞,老人流淚說:“不圖今日復見官軍!”但桓溫未乘勝進攻長安,而是坐待敵軍自潰;本可將已熟春麥收作軍糧,而秦軍已搶先收割,堅壁清野,桓溫終因軍糧不繼而於六月被迫撤退。

十二年七月,桓溫第二次自江陵北伐,八月,在伊水(今河南洛陽南)大敗羌族豪酋姚襄的軍隊,收復洛陽。但很快還兵江陵,只留兩千多人戍守。以後潁川、譙(今安徽亳縣)、沛(今安徽濉溪西北)諸城相繼為前燕佔領。隆和元年(362),桓溫建議遷都洛陽,主張永嘉以來流播的北人全部遷回河南。南下士族紛紛反對,而桓溫也只是藉此威脅朝廷。東晉大臣相互猜忌和牽制,力量內耗,給前燕可乘之機。興寧三年(365)三月,洛陽終於被前燕佔領。

興寧元年桓溫已進位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次年,加揚州牧。太和四年(369)又兼任徐、兗二州刺史。荊、揚兩鎮由溫一身兼任。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以便代晉,決定北伐前燕。四月,桓溫率步騎五萬自姑孰(今安徽當塗)出發,進至金鄉(今山東金鄉北)。遣冠軍將軍毛虎生鑿鉅野(即大野澤,在今山東鉅野北)三百里,引汶水會於清水(古濟水自鉅野澤以下別名清水),溫率舟師自清水入黃河。一路所向無敵,七月進至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晉軍離燕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僅二百餘里,燕主一度想出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向前秦求援,同時令慕容垂率軍五萬以拒晉軍。桓溫進至枋頭後,不敢乘勝進軍鄴城,又徘徊等待,妄圖“坐取全勝”。這時北方乾旱,原水道已不能利用,進軍之初,桓溫雖命豫州刺史袁真率軍攻譙郡、樑郡(今河南商丘南),然後開啟滎陽的石門(即汴水入黃河之口)以通水道。袁真攻下譙、樑,卻沒能開啟石門。桓溫終因孤軍深入,軍糧不繼而被迫焚燒船隻,拋棄輜重、鎧仗,從陸路撤退,鑿井而飲,行七百餘里。在襄邑(今河南睢縣)遭燕軍夾擊,損失三萬多人。在譙郡再受前秦軍襲擊,又損失一萬多人。此役遂以慘敗告終。

太和六年(371)十一月桓溫廢帝奕為東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簡文帝,自己以大司馬鎮姑孰專擅朝政。次年,簡文帝死,桓溫要求加九錫,作代晉的圖謀,但不久即病死,由其弟桓衝代領其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