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力
[拼音]:Sidalingele Huizhan
[英文]:Stalingrad, Battle of
蘇德戰爭中,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並消滅頓河與伏爾加河之間德軍重兵集團的會戰。
雙方企圖與兵力部署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全面進攻,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佔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5月,德軍在哈爾科夫交戰中挫敗蘇軍的進攻。7月中旬,其“B”集團軍群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最初,F.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受領了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共轄13個師,約2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約 500輛。由第4航空隊(作戰飛機近1200架)負責支援。會戰中,德軍統帥部不斷增加該方向上的兵力,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坦克第 4集團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 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蘇軍最高統帥部為保衛斯大林格勒,於 7月12日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最初轄有第62、第63、第64和第21集團軍,以後又有第57、第51集團軍和坦克第1、第4集團軍以及空軍第 8集團軍編入該方面軍。方面軍的任務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 520公里正面上組織防禦。方面軍開始遂行保衛斯大林格勒任務時僅有12個師,1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0門,坦克約400輛,飛機454架,由遠端航空兵和防空航空兵負責支援,基本力量集中部署於頓河大彎曲部。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眾支援下,在城市的遠接近地構築有2道防禦地帶,在近接近地構築有 4道城市防禦圍廓。先後參加會戰的除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外,還有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部隊、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軍級防空地域。
會戰經過
會戰按蘇軍的行動分為防禦階段和進攻階段。
防禦階段從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蘇軍先後進行兩次戰略性防禦戰役。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從7月17日~9月12日在城市遠接近地和近接近地實施第 1個戰役。在這期間,蘇軍大量消耗德軍突擊集團,打破了德軍從行進間奪取斯大林格勒的計劃。蘇軍預先構築的防禦工事在阻止德軍進攻、減慢其前進速度上起了重要作用。第2個戰役從9月13日開始至11月18日結束,包括東南方面軍在市區和城南實施的防禦交戰以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城北實施的進攻行動。В.И.崔可夫中將指揮的蘇軍第 62集團軍和Μ.С.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保衛城市的任務。市區戰鬥極為激烈。德軍於9月13日攻入市區,14日攻佔市中心的馬馬耶夫崗。在這緊急時刻,蘇軍近衛第13師於 9月16日夜渡過伏爾加河,增援保衛城市的戰鬥,並於當日奪回馬馬耶夫崗。至1943年1月底這裡的戰鬥一直沒有停止,雙方對火車站的爭奪十分激烈,反覆達13次之多。在巷戰中,雙方逐街逐屋反覆爭奪,損失很大,德軍始終未能佔領整個城市。蘇軍在防禦交戰中,大量消耗德軍的力量,為蘇軍統帥部前調預備隊贏得了時間。蘇軍總參謀部在 9月開始制訂反攻計劃。11月13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批准了代號為“天王星”的反攻計劃。
進攻階段從11月19日開始到1943年2月2日結束。11月19日和20日,蘇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從綏拉菲摩維奇和克列茨卡亞一線,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薩爾帕湖一帶先後發起反攻,11月23日在頓河畔卡拉奇以東的蘇維埃茨基會師,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坦克第4集團軍部分兵力,共22個師,約33萬人。德軍為援救被圍集團,臨時組成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和托爾莫辛兩個突擊集團。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集團於12月12日沿鐵路北上,沿途遭到蘇軍頑強阻擊。22日,德援軍進抵梅什科瓦河,離被圍德軍尚有40公里,但因後方受到蘇軍威脅於23日被迫南撤。24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梅什科瓦河一線發起進攻,29日晨攻克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今科捷利尼科沃市),A.希特勒解救被圍德軍的計劃被粉碎。1943年1月10日,蘇軍開始殲滅被圍德軍。2月2日德軍殘部投降,蘇軍進攻戰役結束。
會戰結局
希特勒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有 5個集團軍被消滅,損失達 150萬人。在交戰的個別階段,雙方參戰兵力在200萬人以上,火炮和迫擊炮2.5萬門,坦克2000餘輛,各種飛機2340多架。在此期間,德軍統帥部每月都要往南線補充大量新兵和技術兵器,有時 1個月達25萬人之多。斯大林格勒會戰標誌著蘇德戰爭達到了一個轉折點,蘇軍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從此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軍事上主要是: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過低估計蘇軍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進攻重點;防禦的兩翼兵力薄弱,後勤供應不能保證。總之,戰略企圖與實力完全脫節。
蘇軍最高統帥部實施了正確的戰略和戰役指導。在防禦戰役中及時前調戰略預備隊,組建新的方面軍,構築大縱深的防禦體系,以及不斷實施反突擊和反衝擊,大量消耗了德軍,阻止了德軍進攻,贏得了在主要方向集中並展開預備隊的時間,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反攻開始前,蘇軍大本營適時制定反攻計劃,進行周密準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和確定反攻時間,及時前調預備隊,隱蔽地集中兵力,3個方面軍先後在7個地段上實施突破,使德軍不能集中使用預備隊和判明主突方向。在反攻中,首次採用了炮兵進攻這一形式,首次在戰役範圍內為支援步兵和坦克的衝擊使用了單層徐進彈幕射擊方法;航空兵的行動首次採取航空兵進攻形式,同高射炮兵順利實施了對敵方被圍集團的空中封鎖;裝甲坦克兵在反攻中編為快速叢集,在主要方向上實施深遠突擊,保證了合圍對外正面的建立和戰役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