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電力消費者購買意願調查報告

綠色電力消費者購買意願調查報告

  近日,中國迴圈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CREIA)委託益普索市場諮詢有限公司(Ipsos)對中國十座主要城市的3000名消費者進行訪問,發現中國消費者對於購買“綠色電力”的意願空前地強烈。

  “綠色電力”是指來自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中國可再生能源近年來發展迅猛,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累計裝機容量都居世界第一。但火電仍是中國電力結構中的大頭,2015年佔中國全國發電量的74%,其中大部分是煤電。隨之而來的空氣汙染與碳排放問題成為中國社會之痛。

  該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公眾高度關注空氣汙染問題,認為“綠色電力”有助於減少汙染,並願意為之付出更高的電費。但消費者的意願能否改變中國電力格局,目前並不明朗。

  多花些錢,買更清潔的電

  在所有城市中,受訪者表現出對環境汙染問題的高度關切。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關心”目前中國國內的環境狀況。空氣汙染所受到的關注程度最高,遠遠超過氣候變化問題所受到的關切。

  公眾對於“綠色電力”的態度似乎與他們對空氣汙染的深惡痛絕有關。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為綠色電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氣汙染。

  該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於購買“綠色電力”的願意強烈。超過九成(97.6%)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購買“綠色電力”,其中四成(40.7%)表示一定會購買。北京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強於其他城市。

  綠色電力購買意願

  與之相對應的是,絕大多數受訪者希望透過電費賬單瞭解自己購買的電力來源。中國消費者目前無法自主選擇所購電力的來源,這使得他們無法像德國和美國的部分消費者那樣“用錢投票”,支援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發展。

  當被問及是否願意為“綠色電力”支付更高的電費,大多數受訪者表現出支援的'態度。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可以接受每月超過10元的電費增加。中國家庭每月平均電費支出在100元左右。

  比歐美更偏好“綠色電力”

  此前已有研究計算出中國公眾願為更清潔的空氣支付可觀的額外費用。這項調查似乎再一次印證了這一發現。比起歐美的消費者,中國消費者的“綠色電力”消費意願更強。

  為實現氣候目標,歐盟要求其成員國在2020年達到可再生能源佔能源消耗總量20%的目標。在此背景下,2015年針對英國家庭使用者的調研發現,近一半(48%)的受訪者有意願購買綠色電力。另外,懷卡託大學Riccardo Scarpa等研究發現,大多數英國家庭願意為綠色電力多支付費用,但自願多支付的部分尚不足以支援清潔能源技術的高昂投入。

  2013年,針對美國的市場調研表明,一半左右(52%)的美國公眾有綠色電力的購買意願。此前,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整理各電力企業二十年來的調研資料發現,公眾對於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興趣及支付意願超過其他的電力形式,但瞭解卻並不多。

  難以影響電力結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室主任劉強認為,中國公眾對於綠色電力的更高青睞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在中國,大家對於環境汙染的體會是非常深的,尤其是最近的一二十年,可以說只有中國人才知道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但是,劉強同時認為,公眾消費意願對於中國整體電力結構的影響有限。因為根據中國電力聯合會《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6》,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僅佔全社會用電量的13.1%。這意味著,此次調查所涉及的部分僅佔較少的市場份額。

  而對於佔中國全社會用電量七成以上,且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工業使用者來說,微小的電力成本上升都難以接受。“算一算大企業的電力在成本結構中的比例,結論就很清楚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電力漲一分錢都受不了”。

  “光給使用者漲價沒有什麼意義,實際上真正要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不是在價格上下功夫,而是要在整個能源系統上下功夫”,劉強強調,這主要還是供給側,而非需求側的問題。

  電力蛋糕怎麼分

  在需求側,無論是居民個人使用者還是企業使用者,目前都並沒有選擇電力來源的可能性;而在供給側,不同能源形式的電力生產企業之間,利益的糾葛從來不曾間斷。

  近幾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著嚴重的“棄風棄光”問題,制約可再生能源在電力構成中所佔的份額。CREIA政策諮詢部主管彭澎告訴中外對話:“不少地方政府公然違反《可再生能源法》中關於‘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規定,為了稅收、就業和拉動地方經濟,優先選擇火電,而不惜浪費大量風電和光伏發電。”2015年全國“棄風棄光”合計388億千瓦時,超過匈牙利2015年全年用電量。

  “地方上一定會優先保證火電”,劉強告訴中外對話,“一方面,火電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好,可以帶來財政收入;另一方面,火電廠涉及的就業面更廣,地方政府要考慮社會問題”。

  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路的Christine Lins表示,“限電”的措施大大降低了可再生能源投資的盈利空間,從長遠來看,將會降低整個行業的投資熱情,並減緩對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