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

[拼音]:Senmusaimu Shiku

中國新疆地區佛教石窟寺。約建造於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位於新疆庫車縣克內什村西北,距縣城30餘公里,是古龜茲東部最大的一處石窟群。洞窟分佈在一條季節河上游的河谷口內,因河道內有小股地下水滲出,當地由此而得名為“森木塞姆”(維吾爾語,意為絲絲滲出的泉水)。洞窟分佈範圍的直徑約800米,按位置可劃分為東、南、西、北、中 5區。編號的洞窟有52個,其中儲存原有窟體二分之一以上的有19個。中區還有面積為150米×100米的地面寺院遺址。1906年德國考察隊曾到這裡盜掘文物,割取壁畫。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進行調查與試掘。

該石窟大多數是禮拜窟,稱為佛堂。佛堂通常由前室、主室和禮拜用的行道組成。較大的佛堂往往把行道中段擴充套件成後室。佛堂內各壁面均有彩色壁畫。主室正面有佛塑像,後室有佛涅槃與焚化塑像。壁畫以描繪釋迦牟尼佛為主,題材有佛前世本生故事、佛傳、佛遊化說法、佛涅槃,還有禮佛、樂舞供養、供養人像和山林景觀圖案等,大體上是按小乘派經律繪製的。另外有少量講堂、禪窟和僧房。講堂由前室和主室組成,壁面和窟頂均有壁畫,但未發現塑像。講堂可用於講經、誦經。禪窟和僧房沒有壁畫和塑像,分別用於僧徒坐禪和居住。

壁畫和塑像具有龜茲當地特有的藝術風格,但顯然也受到中亞與印度藝術的影響。人物畫用土紅色線勾畫輪廓,其間平塗填色,用暈染法表現明暗與立體。畫面人物密集。石窟的建造與這一時期龜茲國王提倡佛教有關。11世紀後,伊斯蘭教勢力逐漸深入,石窟被廢棄,並遭到嚴重破壞。現在絕大部分洞窟的前段已塌毀,洞窟內的塑像沒能留存下來。壁畫大部分已脫落,小部分被割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