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戲曲文化的作文

關於中國戲曲文化的作文

  篇一:走近崑曲

  2009年3月24日,南環中學師生們再一次走進沁蘭廳,去體驗那久違的崑曲。崑曲,對於我來說是一場熟悉而又陌生的夢……從小,我便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每晚少不了那纏綿婉轉的聲音伴我入睡。但自從和爸媽來到蘇州,那種熟悉的聲音便漸漸離我遠去。直到今天,崑曲再次扣響我的心門,拉開我對其興趣的序幕……

  據說,崑曲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因此,2001年5月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從今天的觀賞可見崑曲是以抒情為主的,優美的唱腔與優柔的舞蹈相互結合,更顯其溫文爾雅。你瞧,一位身著樸素的女子以她那柔漫悠長的聲音將我們從空蕩蕩的舞臺上引向那百花齊放的園林裡。聽!我似乎聞到那美妙的花香;聽!我似乎看到了花開的瞬間;聽!我似乎感覺到主人公的心痛……每一回崑曲結束,總會沒回過神來,每次都會被那激烈的掌聲拉回到現實中。說實話,我不懂崑曲,但我願意欣賞它。欣賞它的一言一行,不願去探究其深意,只要被眼前的景象陶醉就夠了。沉浸其中,欣賞它的深邃,理解它的曲折,只願那一刻永遠存在……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興致早已改變。或許,崑曲成為遺產是如今人們早已預設的觀點吧!現實如今,有幾個人願在空閒時間來聽一段崑曲?除了那幾位懷舊的老人。青少年聽流行歌曲並不為過,畢竟它充滿活力,風靡一時。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也應該多去了解祖國的藝術文化,如崑曲,要知道經典的才是永恆的!

  懂得崑曲!懂得自然!懂得優雅!懂得人生!——我的追求。

  篇二:我瞭解的粵劇文化

  我本來是不喜歡聽粵劇的,總是覺得曲中敲打的樂器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音,簡直就是在製造噪音,唱曲的人在那兒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唱什麼,反正就是感覺很吵鬧。我外婆卻是一個粵劇謎,幾乎每天都會去公園聽“私夥局”唱曲。看見外婆這麼如痴如醉,我懷著質疑粵劇魅力的心情,決定上網去了解一下粵劇文化。

  原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崑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為粵劇的美稱。

  粵劇又稱“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間。舊時,佛山的粵劇戲班有一個慣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個戲班都會返回佛山,解散舊班底,重組新班。而新班的首場戲定要在祖廟萬福臺上演,審閱透過之後,新班才可以乘著紅船下到廣東四鄉演出。粵劇結合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吸取弋陽腔、崑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戲曲的優點,逐漸發展形成,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等地。隨著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看來是我不會欣賞粵劇這一人類文化遺產,是我誤會了粵曲所蘊含的文藝特色。粵劇簡直一個無窮無盡的海洋世界,以後我還要多點去了解粵劇文化,掌握更多粵劇知識,讓身邊的人都認識粵劇。

  篇三:我家鄉的戲曲——淮劇

  淮劇是我家鄉中戲曲劇種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戲,流行於淮陰、鹽城等地。

  淮劇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員的.服裝、化妝不像京劇那麼複雜、那麼講究。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角色的人的衣服,化妝也是一樣,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裝,和戴一頭假白髮,再化妝成一個老太婆的樣子就可以了,不像京劇,臉上畫臉譜,服裝還要穿得像

  展翅要飛的燕子似的。

  淮劇的唱聲也不像京劇那麼粗或細,而且淮劇表演的整個過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劇表演過程中基本都要唱,還要在場上在走來走去,做出一些隨表演的變化而變化的表情,可淮劇則就不那麼麻煩,只要你稍稍改變一下聲帶,做一些極奇簡單的動物和表情就可以。

  比較有名氣的淮劇有:《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後,還編出了一些現代的淮劇。這些淮劇,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給我的家鄉的人民帶來了歡樂。

  這就是我家鄉的淮劇,一個具有活力、頗具魅力的戲曲劇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