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評論
[拼音]:Jici
[英文]:John Keats (1795~1821)
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他的父親以經營馬車行為業,生活比較富裕。1804年父親去世,母親再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810年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託兩名保護人經管他們弟兄的財產。1811年,濟慈由保護人安排離開學校,充當醫生的學徒。他對醫學並不厭棄,但也喜好文學,並在中學的好友查爾斯·克拉克的鼓勵之下開始寫詩,模仿伊麗莎白時代詩人埃德蒙·斯賓塞。1815年10月,濟慈進入倫敦一家醫院學習。這時他已熱愛寫詩,深受詩人亨特和華茲華斯的影響。1816年5月在亨特所編《檢察者》雜誌發表十四行詩《孤寂》。1816年7月,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繼續學習外科。同年夏寫成十四行詩《初讀查普曼譯荷馬史詩》。10月間經克拉克介紹,與亨特相識,並與雪萊、哈茲裡特、蘭姆等人來往。11月間,濟慈決心從事文學創作,通知他的保護人,放棄學醫。
1817年,濟慈出版第一部詩集,其中大多帶有模仿的痕跡,但也有佳作,如上述的讀荷馬史詩的十四行詩和《蟋蟀與蚱蜢》等,而《睡眠與詩》則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給人們以安慰,並提高他們的思想。詩集出版後得到好評。4月,濟慈寫作長詩《恩底彌翁》,以凡人恩底彌翁和月亮女神的戀愛故事為題材,雖嫌鬆散,但已顯出他對周圍世界中的美的境界的敏感和獨特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此同時,濟慈也形成了許多對哲學和藝術的觀點,其中著名的有“天然接受力”的思想。根據濟慈的解釋,在一個大詩人身上,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如莎士比亞就突出地具有這種能力。
1817年冬,濟慈在倫敦與華茲華斯相見。雖然他仍然欽佩華茲華斯的詩,卻不喜歡他的為人。和亨特也漸漸疏遠。
1818年3月,濟慈去外地照顧患病的弟弟託姆。這時他寫成取材於薄伽丘的《十日談》的敘事詩《伊薩貝拉》。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強調感官享受轉而強調思想深度。長詩《恩底彌翁》出版後,有 3家保守的雜誌進行指摘,甚至對濟慈進行人身攻擊。但這並沒有使他灰心,或像傳說那樣使他過早去世,他更加自信地向友人說:“我想在身後是能名居英國詩人之列的。”他立即開始寫作以希臘神話中新神和舊神的爭奪為題材的史詩《許佩裡翁》,使用無韻詩體。在他弟弟去世前完成了兩章。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始終愛慕的女友芳妮·布勞恩。1819年1月,濟慈寫成長詩《聖愛格尼斯之夜》,這首詩採用了類似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情節,絢麗多彩,表達了對託姆去世的哀悼和對他與芳妮關係的憂慮。1819年又開始寫《聖馬克之夜》,但未完成。
1819年春夏之間,濟慈寫成他的傳世之作,如頌詩中的《夜鶯》、《希臘古甕》、《哀感》、《心靈》和抒情詩《無情的美人》,十四行詩《燦爛的星,願我能似你永在》等。它們和上述的《聖愛格尼斯之夜》以及早期的十四行詩《初讀查普曼譯荷馬史詩》等,成為濟慈詩作的精華,也是英國詩歌中的不朽之作。
同年,濟慈開始寫作以蛇化美女的神話為內容的抒情詩《萊米亞》,同布朗合寫劇本《奧托大帝》,並改寫《許佩裡翁》。9月間還寫了具有豐實靜謐之美的《秋頌》。10月,濟慈在倫敦同芳妮訂婚。但他這時因看護託姆而傳染了肺結核病。1820年7月,他的詩集《萊米亞,伊薩貝拉,聖愛格尼斯之夜和其他》出版,反應良好。9月間他遵醫生之囑,由友人陪伴去義大利休養,但終於不起,於1821年2月23日在羅馬去世。遵照他的遺言,墓碑上寫著:“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
濟慈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甚強。這和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有密切關係。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隻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在瓦礫中啄食”。他在《伊薩貝拉》中對伊薩貝拉的兩個貪婪的哥哥的 3段描寫,曾被伯納·蕭稱為集中表現了馬克思譴責剝削者和剝削制度的思想。
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丁尼生、布朗寧,後來的唯美派詩人如王爾德以及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
濟慈的書信不僅有傳記價值,而且也包含著有關詩歌和哲學的精闢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