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拼音]:Meng Ke
[英文]:Mencius(約公元前372~前289)
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字子輿,後人尊稱他為孟子。約周烈王四年(公元前 372)生於鄒(今山東鄒縣)。相傳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孔丘之孫子思。他以孔丘的嫡系傳人自詡,立志恢巨集儒學。早年開業授徒,成名後,周遊魯、齊、宋、滕、魏諸國。常“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孟子·滕文公下》)。但執政者認為他的學說“遇遠而闊於事情”,終不見用。晚年歸隱故鄉,和弟子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約卒於周郝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289)。《孟子》一書集中反映了孟軻的思想。
主要政治思想
孟軻政治思想的要點是:
(1)人性善說。這是孟軻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他認為人性生來就是善的,人生來都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和恭敬之心,並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
(2)仁政學說。從人性善說出發,孟軻認為,為政者可以而且必須用教化的方法,行王道仁政來治理人民和管理國家。他主張以德服人,認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悅誠服,無敵於天下,而以力服人只能使人貌恭而不心服。仁政的具體措施是:“制民之產”,保證人人都有恆產,以穩定民心;實行井田制度,限制土地兼併;省刑罰、薄稅斂,使近者悅而遠者來。
(3)極力宣傳民本主義。在《孟子》一書中,孟軻以相當的篇幅宣傳重民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盡心下》)的命題。他告誡統治者“政在得民”,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又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離婁上》)。
(4)主張君臣平等,暴君可誅。孟軻雖然宣傳過君權神授,但不承認絕對君權,認為君臣關係是平等的,臣不應該無條件服從君,而應該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離婁下》)。對於禍國害民的暴君,他認為是可以“誅其君而吊其民”(《梁惠王下》),武王殺了殷紂並不是殺了一個皇帝,而只是殺了一個暴虐無道的匹夫。
(5)重義輕利,主張義然後取。孟軻告誡梁惠王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梁惠王上》)。在其他一些篇章裡,孟軻也有許多崇仁義而抑功利的言論。不過孟軻並不是絕對反對功利,只是反對不義的功利而已。他說:“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取諸人。”(《萬章上》)
影響
孟軻在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上具有僅次於孔丘的地位,被儒家後學尊為亞聖。他與孔丘一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政治思想的基本格調。宋明理學家繼承了孟軻的“內聖”理論,一些進步思想家則利用民本思想和仁政說抨擊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