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

[拼音]:Ciweige

[英文]:Arnold Zweig (1887~1968)

德國小說家。出生在西里西亞的大格洛高地方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制鞍匠。1907年起先後在佈雷斯勞、慕尼黑、柏林、格廷根和羅斯托克等大學學習語言學、哲學、藝術史、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1915至1918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親身體驗到帝國主義戰爭的虛偽性和殘酷性,後來創作的一系列作品,表達了他反對戰爭、爭取世界和平的願望。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被迫流亡捷克、瑞士和法國,最後在巴勒斯坦居留14年,創作了不少作品。在流亡期間,始終和德國反法西斯戰士保持密切聯絡,參加了《新世界舞臺》(布拉格)、《發言》(莫斯科)、《德意志人民報》(巴黎)等反法西斯報刊的工作。1948年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繼續從事創作。1951年獲國家獎金,1958年獲列寧和平獎金。1968年11月26日在柏林逝世。

茨韋格在大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早期比較著名的有小說《關於克洛卜夫一家的札記》(1911)、《關於克勞迪婭的小說》(1912),描寫有教養的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生活。劇本《匈牙利尚禮血案》(1914)是一出寫排猶問題的五幕悲劇。此後發表的作品如劇本《關於格里沙中士的戲》(1921),小說《龐特和安娜》(1928),散文《萊辛、克萊斯特、畢希納》(1925)、《對德國猶太人的清算》(1933)等,繼續探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問題的特性。

茨韋格創作中突出的成就是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白種人大戰》,它反映了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程,按照內容先後次序如下:第 1部《時機成熟》(1957),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情況。第 2部《1914年的青年婦女》(1931),寫一個資產階級女青年為了追求幸福而與家庭、傳統作鬥爭,後來成了戰爭的反對者。第 3部《凡爾登的教育》(1935),以德國軍國主義開始走下坡路的凡爾登戰役為背景,通過德軍內部的一起貪汙與謀殺案,寫一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戰爭中的見聞和痛苦的經歷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戰爭性質的懷疑。第 4部《格里沙中士案件》(1927),描寫被德軍關押的俄國戰俘格里沙越獄逃跑,中途被抓回槍殺,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和根源,在這組小說中這是最著名的一部。第5部《停火》(1954),寫德國統治集團反對蘇聯的和平倡議。第 6部《國王登位》(1937),寫德國失敗前夕統治集團中為爭奪立陶宛王位而進行的鬥爭。貫串這一組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作家貝爾廷。他在戰爭中思想上的轉變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發展──對和平的渴望與對人道主義理想的追求。已譯成中文的有《凡爾登的教育》、《格里沙中士案件》。茨韋格在流亡期間還創作了長篇小說《凡茲貝克的斧頭》(1943),寫一個漢堡屠夫被僱為劊子手,後來受到良心的譴責,同妻子一起自殺的故事。

茨韋格早期的作品帶有印象主義色彩,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現實主義的成分增強。他擅長描寫各種不同型別知識分子複雜的性格和內心活動。他對德國軍國主義的揭露是冷靜而嚴酷的,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批判則帶著輕微的冷嘲和同情。心理刻畫細緻,環境描寫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