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拼音]:Mingruxue'an

中國明清之際哲學家黃宗羲關於學術史的專著。成書於康熙丙辰(1676)後。62卷,按照明代學術的師承授受,共立崇仁、白沙、河東、三原、姚江、浙中、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閩王門、止修、泰州、甘泉、諸儒、東林、蕺山等17個學案,列187人,卷首另有《師說》一章,列17人。該書宗旨是把明代學術分源別派,將其學說要旨,從全部原著中摘錄出來,其真謬、深淺、純駁,一概由讀者自己去作判斷,即所謂“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於其不同處,正宜著眼理會”。在編纂方式上,一般是每案之前有一概述,說明其學術淵源、學說要旨。每人則先列小傳,介紹生平、經歷、師承,間或略作評論,隨後多以語錄體節錄著作、言論,偶爾作些解釋、分析。由於目的明確,安排得體,全書眉目清楚。正如莫晉所說:“《明儒學案》一書,言行並載,支派各分,擇精語詳,鉤元提要,一代術學源流,瞭如指掌。”

作者編纂學案是有其思想傾向的。《四庫全書總目》說“宗羲生於姚江,欲抑王(陽明)尊薛(瑄)則不甘,欲抑薛尊王則不敢,放於薛之徒陽為引重,而陰致徵詞;於王之徒,外示擊排,而中存調護。”這種說法,有其一定道理。另外,黃宗羲認為明代文章事功,均不如前代,但於理學,則度越前人,因而揚明抑宗的態度也常常有跡可尋。

《明儒學案》開中國學術史之先河,其內容,其形式,對後世均有很大影響。該書版本流傳甚廣,書成,即由中州許酉山、鄞縣萬貞一各刊數卷,後由慈谿鄭性補齊,是為鄭氏補刻本,賈醇菴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賈氏本,道光元年(1821)會稽莫晉又據萬貞一原刻本參以家藏抄本刊行了一個本子。《四庫全書總目》有著錄。到20世紀約20年代,則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世界書局《四朝學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