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課

[拼音]:Wuhan Yinyue Xueyuan

[英文]: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培養音樂專門人才的高等院校。1980年由國務院批准為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的院校之一,校址武昌。它的前身,最早是1930年建立的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1949年,由從解放區南遷的中原大學接管後,組建成中原大學文藝學院,1953年又與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音樂部等合併,建立中南音樂專科學校,為面向中南地區的高等音樂院校。1958年與武漢藝術師範學院合併,建立湖北藝術學院。1985年改建為武漢音樂學院。著名音樂家程雲、林路、巫一舟、夏之秋、謝功成、葉素、黃力丁等曾先後擔任領導職務。現任院長童忠良。

學院設有理論作曲、聲樂、民族樂器、鋼琴、管絃、音樂學 6個系及師範部,共33個專業。各專業本科學制4年(作曲專業5年),專科學制2 年。另設為各專業培養預備生的附屬中等音樂學校,學制6 年。據1985年統計,全院有學生594名,教師219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28名,講師87名。教師中有著名作曲家與理論家王義平、孟文濤、楊匡民、馬國華、曾理中、廖寶生,視唱練耳教育家舒琛珍,琵琶演奏家方炳雲,鋼琴家陳婉、柯央,小號演奏家錢萬躍,小提琴演奏家何漂民、鄒廷恆以及聲樂家蔣箴予、楊金嵐、曹岑、萬昌文、許星波等。半個世紀以來,該院培養的音樂人才遍及全國各地。近年來,學生中有80餘人次在全國或省內各種音樂比賽中獲獎。聲樂系畢業生曹群於1986年在英格蘭舉行的第 3屆大格里姆斯比國際歌唱家比賽中獲第1名。

在從事教學任務的同時,學院還承擔了列入國家文化建設重點專案的《中國民間歌曲整合·湖北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整合·湖北卷》的主編工作以及《洗星海全集》的部分編輯工作,經湖北省人民政府1980年批准建立的武漢交響樂團即附屬於該院。在理論方面,學院致力於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對2400年前的編鐘等古樂器進行了樂制方面的理論探討和演奏的舞臺實踐,並在1984年召開的全國性的曾侯乙編鐘研究成果驗收會上受到文化部的獎勵。該院樂器廠複製的曾侯乙墓古樂器現陳列於湖北省博物館。學院還致力於音樂教學的理論建設,發起並主持召開了兩屆全國性的和聲學學術報告會和全國高等音樂院校視唱練耳教學經驗交流會,總結了學術成果。學院對青年音樂家給予特別關注,1985年舉辦了全國性的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會,對新作品中出現的新因素予以充分肯定和指導。作曲理論專業79級的碩士研究生王安國在專業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績,已晉升為教授。教師中寫出了一批專著與音樂作品,如《合唱寫作技巧》(謝功成、曾理中)、《近現代和聲的功能網》(童忠良)、《戲曲新題》(劉正維)、《輕音樂欣賞》(陳國權)以及二胡曲《賽馬》(黃海淮)、管絃樂《貔貅舞曲》(王義平)、管絃樂《長江畫頁》(鍾信明)等;譯著有《管絃樂法教程》(孟文濤)、《對位與賦格教程》(廖寶生)、《現代對位及其和聲》(鄭英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