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拼音]:Mei Cheng
西漢辭賦家。字叔。淮陰(今江蘇清江市西南)人。初為吳王劉濞郎中,吳王有叛心,枚乘上書諫勸,吳王不聽,於是枚乘投奔樑孝王劉武。景帝時,吳王參預六國謀反,枚乘又上書勸阻,吳王仍然拒絕了他的勸告,最後兵敗身死。枚乘也因此而知名。“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拜他為弘農都尉,他不願做郡吏,稱病離職,仍舊到樑國,為樑王的文學侍從。樑王的客卿皆善辭賦,而枚乘的造詣最高。樑王死後,枚乘回到淮陰故里。武帝即位,慕其文名,派“安車蒲輪”接他入京,終因年老死於途中。
據《漢書·藝文志》,枚乘有賦9篇,今傳賦3篇,其中《七發》見於蕭統《文選》、《柳賦》見於《西京雜記》、《樑王菟園賦》見於《古文苑》。後兩篇前人疑為偽作,公認可靠的只有《七發》1篇。《七發》是一篇諷諭性作品。賦中假設楚太子有病,吳客前去探望,通過互相問答,構成七大段文字。吳客認為楚太子的病因在於貪慾過度,享樂無時,不是一般的用藥和針炙可以治癒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於是分別描述音樂、飲食、乘車、遊宴、田獵、觀濤等六件事的樂趣,一步步誘導太子改變生活方式;最後要向太子引見“方術之士”,“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於勸誡貴族子弟不要過分沉溺於安逸享樂,表達了作者對貴族集團腐朽縱慾的不滿。
《七發》的藝術特色是用鋪張、誇飾的手法來窮形盡相地描寫事物,語彙豐富,詞藻華美,結構巨集闊,富於氣勢。劉勰說:“枚乘摛豔,首制《七發》,腴辭雲構,夸麗風駭。”(《文心雕龍·雜文》)《七發》體制和描寫手法雖已具後來散體大賦的特點,但卻不象後來一般大賦那樣堆疊奇字儷句,而是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對事物做逼真的描摹。如賦中寫江濤的一段,用了許多形象生動的比喻,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江濤洶湧的情狀,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渣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245577.html' target='_blank' >牛黃洳ㄓ慷坡遙湃叛扇縟謐?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再如賦中用誇張、渲染的手法表現音樂的動聽,用音節鏗鏘的語句寫威武雄壯的校獵場面,也都頗為出色。在結構上,《七發》用了層次分明的七個大段各敘一事,移步換形,層層逼進,最後顯示主旨,有中心,有層次,有變化,不象後來一般大賦那樣流於平直呆板。枚乘《七發》的出現,標誌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後來沿襲《七發》體式而寫的作品很多,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王粲《七釋》、曹植《七啟》、陸機《七徵》、張協《七命》等等。因此在賦史上,“七”成為一種專體。
枚乘散文今存《諫吳王書》、《重諫吳王書》兩篇。對吳王濞反漢,枚乘曾兩次上書諫阻,痛陳利害,表現了一定的政治識見和維護統一局面的政治態度。枚乘散文善用比喻,多用排句和韻語,具有明顯的辭賦特點。
徐陵《玉臺新詠》載有《雜詩》9首,指名為枚乘作。劉勰稱“古詩佳麗,或稱枚叔”(《文心雕龍·明詩》),蕭統《文選》列為無名氏作。後人多依《文選》,認為非枚乘作品。
《隋書·經籍志》有《枚乘集》2卷,已散佚;近人輯有《枚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