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艾津
[拼音]:dang’an cunchu huanjing
[英文]:archival storage environment
存放檔案的空間中影響檔案耐久性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體。主要有溫度、溼度、光線、汙染物等。檔案製成材料的質量優劣固定之後,環境因素的影響對檔案“壽命”的長短將起決定性的作用。
溫度
一般認為低溫對檔案保護有利。各個國家的要求不完全一致,不少國家檔案部門把溫度控制在20℃左右,上限不超過25℃,下限到15℃左右,不低於8℃。對於照片、影片、錄音、錄影等膠片、膠帶檔案的保護,則要求低溫,一般在10℃以下。溫度過高對檔案不利,紙質檔案中纖維素特別是非纖維素成分在高溫下會加速老化。耐熱性差的字跡會擴散、模糊、變色、退色。膠片、膠帶對高溫更為敏感,會加速片基、帶基的老化,軟化膠片的乳劑層使其易受機械劃傷,打亂膠帶磁層中磁分子的有序排列,增強其影印效應。一定的高溫加高溼有利於檔案害蟲和危害檔案的微生物生長、繁殖,使檔案遭受蟲蛀、黴爛,特別是膠片的乳劑層易於受到微生物的危害。溫度忽高忽低不僅使檔案製成材料頻繁脹縮,而且空氣中水汽極易在檔案上凝結,增加其含水量。在150℃高溫下,檔案會迅速遭到損壞。
溼度
不少國家的檔案部門把相對溼度規定在50%左右。上限不超過65%,下限不低於40%。過高的溼度在一定條件下會加速紙張中纖維素的水解和降解,耐水性差的字跡會發生洇化、退色。高溼會使膠片、膠帶吸水膨脹,改變磁分子、銀粒子間的距離,使音像失真模糊。高溼還會促進氧化物對膠片、膠帶中銀的質變作用,會影響膠片、膠帶尺寸的穩定性,特別是醋酸纖維素酯在高溼情況下會發生捲曲。檔案害蟲和微生物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溼度愈高(如相對溼度70~90%)生長、繁殖愈快,對檔案的危害愈大。溼度過高還會促進其他有害因素對檔案為害。低溼可以抑制微生物和害蟲的發生,但易使檔案受到機械性損傷。
光線
自然光線和人工光線對檔案都有破壞作用,光波愈短,破壞性愈大。光會直接使檔案製成材料中高分子化合物發生光解作用而受到破壞,光可以加速氧對檔案製成材料的作用,而發生光氧化降解。光對檔案製成材料中存在的許多雜質如金屬離子,會促進其光化學反應。在高溫潮溼的情況下,光的破壞性更大。光會使檔案載體材料變黃髮脆、老化變質,降低強度,也會使字跡音像退變,資訊喪失。
汙染物
指空氣中直接或間接有害於人類的物質,其中有些是危害檔案的。危害檔案的汙染物有酸性有害氣體、氧化性有害氣體和固體雜質──顆粒物。酸性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氫、氯氣等與庫房空氣中的水蒸氣和檔案中的水分結合產生酸,使紙張中的酸度逐浙增加,催化紙張纖維素水解,從而使紙張老化變質,失去強度,耐酸性差的字跡則會變色和退色。膠片中明膠分子是各種氨基酸的兩性化合物,在酸或鹼的影響下會加速分解。酸鹼物質還會促使影像發黃、模糊、消退。氧化性有害氣體有氮氧化合物、氯氣、臭氧等,會使檔案製成材料中某些組分迅速氧化、使檔案強度下降,字跡、音像退變。顆粒物即煙塵和粉塵,通常統稱之為灰塵。它們的形態和組分極為複雜,有金屬、硫酸鹽、硝酸鹽、有機化合物和放射性物質等,還會吸附一些有害氣體。這些顆粒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紙張纖維素和非纖維素的水解和氧化,造成字跡退變;也會汙染檔案,促使紙質檔案粘連在一起 ,成為“檔案磚”。顆粒物還會造成膠片、膠帶檔案物理的、化學的損害,例如使磁層受到磨損,造成記錄資訊跌落、噪音增大、失真。顆粒物也是微生物的傳播者和掩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