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運動

[拼音]:Shiyou Shuchuguo Zuzhi shiyou jiage

[英文]:petroleum price of OPEC

石油輸出國組織出口原油的價格。石油輸出國組織英文簡稱OPEC的音譯為歐佩克。它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其成員國有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突尼西亞等14個國家。其宗旨是協調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和維護成員國的利益,防止國際石油價格下跌,把國際石油價格維持在石油輸出國能接受的水平。

60年代,歐佩克的主要目標是協調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實行定額生產計劃,並先後通過與西方石油公司簽訂的《德黑蘭協定》(1971)和《日內瓦協定》(1972),取得原油出口權,提高了原油標價,終止了國際石油卡特爾操縱石油標價權的狀況。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歐佩克決定把石油標價從每桶 2.89美元提高到5.119美元,1974年1月1日又提高到11.65美元,結束了廉價石油的時代,觸發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這個事件被稱為“第一次石油衝擊”。

1979年伊朗政局動盪,世界石油市場出現搶購。歐佩克於1979年6月將原油價格提高到每桶18美元,1980年6月提高到32美元,稱為“第二次石油衝擊”。歐佩克各成員國利用石油美元展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加強對石油下游工業(煉製、運輸、銷售、石油化工)的開發,改變了單一出口原油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衝擊以後的80年代,世界石油價格不斷下跌,1986年4月降到每桶不到10美元。原因是:

(1)高油價刺激了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開發,石油供應增加。1982年9月資本主義世界非歐佩克國家石油日產量突破2000萬桶,第一次超過歐佩克的產量。

(2)西方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加強了對能源的管理,大力推廣節能,並加速開發新能源。1973~1986年,在20多個西方國家中,石油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從52%下降到4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4個成員國的單位產品能耗下降了40%。

為了維護石油價格,歐佩克於1983年採取“限產保價”政策,將日產量限制在1750萬桶,原油標價由每桶34美元降為29美元,1985年降為28美元。但由於非歐佩克產油國不合作,歐佩克內部又不能嚴格遵守協議,嚴重超產和折舊出售,“限產保價”不僅未能維持石油高價,反而使歐佩克石油日產量從1979年的3000萬桶下降了一半,在世界石油市場中的份額從65%下降到30%,削弱了控制世界油價的能力。1985年歐佩克轉而實行“減價保產”。“油價戰”歷時4個月,油價暴跌1/3,大體回到了1974年的水平。歐佩克各國降價損失770億美元。1986年3月重新實行“限產保價”,日產1600萬桶,標價每桶15美元,1990年7月將日產限額定為2250萬桶,標價每桶21美元。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控制了世界20%的石油儲量,嚴重刺激了人們的緊張與搶購心理。聯合國對伊拉克實行經濟封鎖,世界石油市場供應每日減少450萬桶,油價猛升到每桶30~40美元,最高點為10月9日的41.6美元。海灣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加速了西方的經濟衰退,特別給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失。由於西方國家擁有10億桶原油儲備,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又增加了石油產量,因此油價於1990年底回落到每桶25美元,到1991年3月回落到每桶1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