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古諾夫,Н.В.

[拼音]:Huaqi Yinhang

[英文]: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世紀初創辦的美國壟斷資本大銀行之一。成立於1812年,在紐約設總行。原名國際銀行,在中國亦稱萬國寶通銀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迅速,兼併了幾家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擴充套件更快,業務範圍廣泛,成為美國東部新興財團的金融支柱。

19世紀下半葉美國已有在中國設立銀行的擬議,但直到1902年因經理庚子賠款,才在上海設立花旗銀行分行。以後又陸續在香港、廣州、北京、漢口、天津、哈爾濱、青島、大連、長春設立分行。經營業務包括匯兌、存款、放款、發行兌換券、貼現、有價證券和投資等。1911年代表美國財團參加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見國際銀行團),承貸粵漢、川漢鐵路借款。1912年曾組成英、美、法、德、俄、日六國銀行團,但當1913年商談善後大借款時,美國政府宣佈撤銷對銀行團的支援,花旗銀行遂退出銀行團。據日本東亞研究所調查,1936年花旗銀行在華各分行吸收的存款為4335萬美元,佔其全行存款總額的2.5%,佔日商以外的在華外商銀行存款總額的12.2%,僅次於匯豐銀行和麥加利銀行,居第三位。以上海為流通中心的該行鈔票發行額,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高,曾達400多萬美元。在外商往來戶中,62%是美商企業,按行業劃分,則進出口業佔75%。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其在華各分行均被日侵略軍接管,日本投降後復業。戰後隨著美國侵略勢力前所未有的擴張,花旗銀行的地位亦空前增強。大量“美援”的金融業務均需通過它和大通銀行,中國對美貿易中的金融週轉亦主要由它來完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它在中國大陸的分行停業。1955年與紐約的第一國民銀行合併,改稱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83年後,在北京、上海、深圳分別設立代表處或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