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精選5篇)

關於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1

  橘子洲頭的千年一嘆,塞納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國餘輝。河流記錄著時代的軌跡,與人類相守共榮,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們靜靜地流淌,向人類詮釋著永恆……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著一代代人的冷暖與離合。遲子建把這悲歡離合匯聚在一起,寫成了《額爾古納河右岸》。這篇小說是卷帙浩繁的當代長篇小說文庫中的翹楚文作。文字樸實無華,卻在無聲處勾著心絃,文章娓娓道來,寫出了鄂溫克人的春花秋月,詩酒風雪,寫出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獨特魅力。在她的筆下,馴鹿活潑靈動鄂溫克人真誠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愛。不同於世界本有的駁雜,這片草地上洋溢著熱情,像個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愛,讓人流連忘返,我愛你——鄂溫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頂下住著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的奴隸”。日光溫和,月華如雪聽著微風在呢喃私語,注視著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透著希愣柱的排煙孔看星空的微光,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溫克人的生活。他們從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貪婪之氣,虛榮之氣和浮躁之氣,一點一點地洗刷乾淨。正應了莊子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便是永恆與自由的境界,我愛你——鄂溫克的天地萬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雨雪帶給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長,他深愛的這片草地和她的馴鹿。她守著那團火,她相信那樣的火能讓人的心和眼睛明亮,這團伙從未熄滅過像她那顆跳動的心,我深深地愛著你——鄂溫克的人民。

  這本書有悲傷,有歡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悅,每一個鄂溫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薩馬為了林克,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唸的人兒;善良的妮浩和魯尼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蓮娜在這片土地間尋找創作的靈感,伊芙琳用甘泉驅散對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淨身體的汙穢。命運對一些人是嚴酷的,但自然和馴鹿賜予他們擁抱生活的熱忱,讓他們有勇氣走進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澤。

  本書末尾,老人聽見了木庫蓮的聲音了,亦遠亦近,亦急亦緩,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在木庫蓮之後,還有你達吉亞娜。達西,他們都回來陪著老人,陪著高山和川澤。

  縱使舉世皆濁,眾生迷醉,還會有這片潔淨的土地,因為時間改變而萬物之美的永恆。我愛這片土地,更愛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2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想,我對平等的認識,已由淺入深。平等是沒有種族界限的,人、草、木、石、獸都有共同的生存權利。平等文明無條件的,它像無聲的細雨,悄然滋潤萬物。

  這本書講的雖是一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滄桑,但在他們與大自然的對話中,平等卻無處不在,它埋鋪在故事的字裡行間。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裡獨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已過九旬的鄂溫克族的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動的火焰當作聽眾,故事從清晨講到了黃昏,她回憶了一生,從女孩到暮年。那句話像清風,吻了我心內的平靜湖面,蕩起陣陣感動的波瀾。在漫長的歲月裡,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們成了老熟人。這一份跨越種族的平等,也愈鮮明瞭。我忽然想起了現代社會里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類中心主義太根深蒂固,當人們提到平等時想到的幾乎都是人類之間的,但其實平等是無關種類界限的,不是嗎?人存在於天地之間,其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也同在這天地,萬物都平等地存在著的呀。

  鄂溫克族生活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古岸,他們與馴鹿為伴,享受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在艱難地生存,他們要征服自然嗎?不是。樺樹林是他們的皮膚,清溪流是他們的血液,馴鹿是他們的眼睛……大自然承載了他們的全部,他們把全部交付給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時候,親眼見證了一頭灰色的馴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姐姐的“烏麥”找回來了,但那頭原本活蹦亂跳的小鹿卻再沒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馴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馴鹿得。人和動物,沒有任何一方是無償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權利誰都沒增,誰也都沒減,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種是鄂溫克族的希望之一,他們不管遷徙去哪都帶著,百年來從未變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溫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文明衝突不斷,生存環境漸劣,族人決定下山定居,卻沒帶走火種。他們說布蘇的房子裡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種了。不願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獨自坐在火塘前無奈而憂愁:我們的火種是用鐮刀和石頭打出來的,而布蘇的火裡沒有陽光和月光,這樣的火,怎麼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孫子安草兒往火塘裡添了幾塊柴,她又想起族人燒火從來不燒鮮木,只用樹木裡的枯枝斷木。他們看到漢人門房前後堆著滿滿的劈得整整齊齊的柴時會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兒的不是柴,是他們。

  列夫·托爾斯泰曾道“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瞭解、相互尊重。”鄂溫克族在百年光陰裡握緊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變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眾生平等”,它們都基於對天地和諧的期望,都是對精神靈魂歸屬的尋求。於是,平等,讓所有的渺小成為不渺小,讓所有的平凡成為不平凡。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3

  終於讀完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此書不愧是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讀完之後讓人感覺磅礴大氣,酣暢淋漓,就像一曲叩人心扉的命運交響曲,時而輕柔舒緩,如置身於月明風清或鳥語花香的原野,時而激昂震撼,如觀懸崖飛瀑或驚濤拍岸般,有著動人心魄的藝術之美。置身書中我們彷彿走入了顎溫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森林,感受著他們為了生存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體會書中人物悲歡離合的無常命運和充滿了愛恨情仇的真摯情感,不由得為一個弱小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歷經百年滄桑和時代變遷而發出深深地感慨。

  以往讀的書,很多匆匆翻完便束之高閣,此書讀完卻有再翻一遍的慾望,因為只有再次翻閱才更能領會此書的意味與美妙。作品刻畫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顎溫克民族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與生存信念。他們與馴鹿相依為命,信奉薩滿教,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遊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在嚴寒、猛獸、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文革”的陰雲籠罩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我嫁了一個男人,我的媒人是飢餓”,這句幽默而沉重的話語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沒有食物,隨時可能會被餓死。

  生活原本就很困難,而書中的他們無力反抗,剩下的就只有生存信念,以及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小說通篇充溢著死亡氣息,所以第一人稱的語氣中飽含滄桑和沉痛,因為這個女人經歷了太多親人和族人的死亡。眼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她而去,悲傷的她依然充滿活力與熱愛,堅強地生存著。倘若不是有著極其堅強的生存信念,一個經歷瞭如此眾多人生打擊和挫折的女人,怎麼可能活到九十多歲?這種強烈的求生意識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工作中要堅持、堅定,不到最後一刻不放棄!

  感謝作者奉獻出這麼精美的文字,讓我走進書中體會了一個全新的顎溫克人的世界,對他們民族的命運進行了關注,領會了作者所要表達和彰揚的一些思想。同時發自內心地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正如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中授獎辭中所言“小說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文化人類學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風格鮮明、意境深遠、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4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了生活在中國東北山區的鄂溫克族人們的歷史變遷和演化。打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民族的歷史。風格不粗糙,充滿了溫暖和同情。讀完這本書後,是我不得不提筆寫下自己的感觸。

  小說講述部落首領最後妻子的故事。從一百年前到現在的社會;從部落的第一個識字的人到第一個大學生;從動盪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紀的安康,從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紅色磚白色瓦的村鎮;這些變遷記錄著這個民族的滄桑。

  這是一個與自然和諧的民族。他們與馴鹿一起生活,保持一個遊牧的的習慣,隨著馴鹿遷移或停留。他們以打獵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這是一個臨時的“家”。他們現在沒有工業文明,生活在原來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是一個充滿著愛和恨的瘋狂的民族。不娶他心愛的女人,被迫從母命嫁給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燒正旺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達馬拉與林克和尼都之間的愛,激烈的背後更多的是無奈;伊萬對那傑什卡悠長綿遠的愛,像一股清泉的味道,進入我的身體,洗刷了我的心扉。敢愛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掙扎是破碎和無奈;彼此的生死離別,說盡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這是一個充滿大愛的民族,他們信奉瑪魯神和薩滿。依賴薩滿跳神來治療疾病,趨避災禍。作為薩滿的妮浩以救人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還依然為偷取馴鹿的漢族小夥跳神。他們明知會以危及自己親人的代價去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仍然戰勝畏懼,勇敢地選擇幫助哪怕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是一種蘊含在一個民族內在品質中的善良和勇氣,如金子一般閃閃發光。助人不難,難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為助人而助人。用真誠的心和行為去尊重另一個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了。

  這是一個沒有利益衝突的,透過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實現了和諧社會的民族。他們實行平均主義,食品嚴格分配,多餘的食物或財產儲存由專人保管。男人負責狩獵,女人要負責燻豬肉,用動物毛皮製成衣服。沒有利益衝突,人與人之間保持簡單的感情,互相幫助,團結,共同抵禦自然災害、飢餓和疾病。

  透過鄂溫克族人質樸、高貴的品質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任何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都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應該團結、互助、自立、自強,更應該有大愛無疆的品質。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昌盛。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5

  《額爾古納河右岸》以一位九旬鄂溫克族最後一個酋長的女人口吻,自訴了原始遊牧民族鄂溫克族文明的興衰(馴鹿民族)。

  文中的“我”親眼看到族人和民族文化慢慢消失,就像額爾古納河的河水,流去了就再也尋不回來了。其中,現代城市的程序和漢族文化的侵蝕,也是每個少數民族命運都逃脫不了時代的更替與變遷。

  書中內容時而點到即止,時而事事鉅細,使我不忍卒讀。唯一覺得可惜的是,作者遲子建留給了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這是遺憾。不知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感受,當真的熱愛一件事時,願在其中當一個傻瓜,不去冥想,而我就如此,寧願作者給我全部“不勞而獲”的思考。

  鄂溫克族人們生活在森林中,發生的那些或愛或恨,永遠不會被大多數人知道事,似真似假,又有何妨。不禁想著,當放眼宇宙,萬物微小,但願你我都曾愛過腳下這片土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