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通用11篇)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通用1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1
讀了《額爾古納河右岸》感觸良多,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同一個烏力楞的人的相親相助,不同烏力楞的人也是攜手互助。
一個烏力楞代表一族,他們一個族的人雖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類似帳篷的居住所),但是他們一起打獵一起圍著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興時,欣然起舞,不管年齡如何,幾乎都是舞蹈高手。開心的、不開心的都不會憋在心裡,圍著火堆,講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掃而光。
只是後來因為兩家人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才開始各自為食,我認為這也是他們失去這種純樸的開端。
現在的城市人被四副牆阻隔了別人的溫暖,我們幾乎不敢隨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從不跟鄰居打交道。
很慶幸的是,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由於是在鄉鎮,也不至於太落後,我喜歡我們那裡自由的鄉俗。看了《額》之後,我更喜歡我的鄰居們,感謝他們陪我一起成長。
我們住在固水凝土的堅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門,但這道門我們幾乎能隨便出入。煮菜做飯的時候,缺三少四,我們總能在鄰居家借到。我們可以端著飯到鄰居家蹭菜,有時候還同用一鍋。小時候,不會做菜,鄰居們就會三五七地圍著我,告訴我他們煮菜的方法經驗,甚至親自下廚煮給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鄰居也跟著添光嚐鮮。
一家有困難,一條巷子的人都跟著著急,能幫忙的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作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們到你家打小報告,說你今天跟誰打架了,又到哪裡爬山下水,跟誰到屋頂上捉迷藏。
這樣家長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長了十八雙眼睛處處盯著你的一舉一動。特別自己擅自攀爬危險地方嬉戲的時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見了,不管認不認識,他都一副老氣橫秋的責罵。那時候不懂事,感到不高興,於是玩惡作具報復,大人們笑笑不理,我們也覺無趣,後來就不了了之。現在想想,那些鄰居真可愛,多想回到從前。
另一個讓我感觸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婦,妮浩,其中一個悲劇人物。她是他們那個烏力楞的薩滿,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巫師。每當族中有困難,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幾乎都要請她跳神,以求免除禍事或者治病。
先撇開這些神鬼論,我之所以喜歡妮浩,不是因為她擁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無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幾個兒女,但是隻有一個害怕死亡而離家出走的女兒活下來。因為她每救一個人,她就會失去一個至親。
救了別人就會失去一個兒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時候,都在無比的痛苦中掙扎,但每一次她都選擇了救別人。
當族人勸她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她說出了讓我流淚的話:難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險就能至於不顧嗎?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實質是別人的孩子。後來,她每一次救人都會哭喊一聲,自己的孩子還有救,不能不救。於是她救了別人,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女一個個死去,從樹上摔下來的、胎死腹中的、被野獸咬死的。
她不敢再懷孕,精神也越來越凋蔽,雖然她終身活在苦海,但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說到這裡,我雖然讚揚妮浩無私的精神,但我不贊同她的做法。我認為,人應該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不應該將這種行為建立在別人的生命上。每一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他專屬的生存權利,不因為父母的決定而隨意剝奪他們鮮活的生命。
雖然帶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個人就扼殺自己一個孩子的生命,這種以命易命的奉獻一點幾乎價值都沒有,而且有點可恨,因為她奉獻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別人的性命,儘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來填補自己內心的慈悲,儘管得到別人的感激,但也已成了另類的膾子手。
我認為,一個正真無私奉獻的人,是將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對待。除非是你身邊的人願意,否則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而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否則,在大多數人眼裡你是個英雄,但實際你已深深影響了某些人美滿的一生,那你的無私奉又算什麼呢?
我們可以為別人犧牲完全屬於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絕對不能未經別人同意就犧牲別人的任何東西,儘管那是你的至親。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2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想,我對平等的認識,已由淺入深。平等是沒有種族界限的,人、草、木、石、獸都有共同的生存權利。平等文明無條件的,它像無聲的細雨,悄然滋潤萬物。
這本書講的雖是一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滄桑,但在他們與大自然的對話中,平等卻無處不在,它埋鋪在故事的字裡行間。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裡獨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已過九旬的鄂溫克族的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動的火焰當作聽眾,故事從清晨講到了黃昏,她回憶了一生,從女孩到暮年。那句話像清風,吻了我心內的平靜湖面,蕩起陣陣感動的波瀾。在漫長的歲月裡,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們成了老熟人。這一份跨越種族的平等,也愈鮮明瞭。我忽然想起了現代社會里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類中心主義太根深蒂固,當人們提到平等時想到的幾乎都是人類之間的,但其實平等是無關種類界限的,不是嗎?人存在於天地之間,其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也同在這天地,萬物都平等地存在著的呀。
鄂溫克族生活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古岸,他們與馴鹿為伴,享受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在艱難地生存,他們要征服自然嗎?不是。樺樹林是他們的皮膚,清溪流是他們的血液,馴鹿是他們的眼睛……大自然承載了他們的全部,他們把全部交付給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時候,親眼見證了一頭灰色的馴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姐姐的“烏麥”找回來了,但那頭原本活蹦亂跳的小鹿卻再沒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馴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馴鹿得。人和動物,沒有任何一方是無償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權利誰都沒增,誰也都沒減,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種是鄂溫克族的希望之一,他們不管遷徙去哪都帶著,百年來從未變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溫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文明衝突不斷,生存環境漸劣,族人決定下山定居,卻沒帶走火種。他們說布蘇的房子裡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種了。不願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獨自坐在火塘前無奈而憂愁:我們的火種是用鐮刀和石頭打出來的,而布蘇的火裡沒有陽光和月光,這樣的火,怎麼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孫子安草兒往火塘裡添了幾塊柴,她又想起族人燒火從來不燒鮮木,只用樹木裡的枯枝斷木。他們看到漢人門房前後堆著滿滿的劈得整整齊齊的柴時會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兒的不是柴,是他們。
列夫·托爾斯泰曾道“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瞭解、相互尊重。”鄂溫克族在百年光陰裡握緊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變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眾生平等”,它們都基於對天地和諧的期望,都是對精神靈魂歸屬的尋求。於是,平等,讓所有的渺小成為不渺小,讓所有的平凡成為不平凡。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3
橘子洲頭的千年一嘆,塞納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國餘輝。河流記錄著時代的軌跡,與人類相守共榮,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們靜靜地流淌,向人類詮釋著永恆……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著一代代人的冷暖與離合。遲子建把這悲歡離合匯聚在一起,寫成了《額爾古納河右岸》。這篇小說是卷帙浩繁的當代長篇小說文庫中的翹楚文作。文字樸實無華,卻在無聲處勾著心絃,文章娓娓道來,寫出了鄂溫克人的春花秋月,詩酒風雪,寫出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獨特魅力。在她的筆下,馴鹿活潑靈動鄂溫克人真誠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愛。不同於世界本有的駁雜,這片草地上洋溢著熱情,像個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愛,讓人流連忘返,我愛你——鄂溫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頂下住著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的奴隸”。日光溫和,月華如雪聽著微風在呢喃私語,注視著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透著希愣柱的排煙孔看星空的微光,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溫克人的生活。他們從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貪婪之氣,虛榮之氣和浮躁之氣,一點一點地洗刷乾淨。正應了莊子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便是永恆與自由的境界,我愛你——鄂溫克的天地萬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雨雪帶給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長,他深愛的這片草地和她的馴鹿。她守著那團火,她相信那樣的火能讓人的心和眼睛明亮,這團伙從未熄滅過像她那顆跳動的心,我深深地愛著你——鄂溫克的人民。
這本書有悲傷,有歡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悅,每一個鄂溫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薩馬為了林克,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唸的人兒;善良的妮浩和魯尼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蓮娜在這片土地間尋找創作的靈感,伊芙琳用甘泉驅散對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淨身體的汙穢。命運對一些人是嚴酷的,但自然和馴鹿賜予他們擁抱生活的熱忱,讓他們有勇氣走進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澤。
本書末尾,老人聽見了木庫蓮的聲音了,亦遠亦近,亦急亦緩,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在木庫蓮之後,還有你達吉亞娜。達西,他們都回來陪著老人,陪著高山和川澤。
縱使舉世皆濁,眾生迷醉,還會有這片潔淨的土地,因為時間改變而萬物之美的永恆。我愛這片土地,更愛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4
有人曾經對我說:“你不是鄂溫克人麼,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呀。”這樣的話我確實也聽過了許許多多遍。不過這句話確實也不假,我的爺爺確實是一個土生土長鄂溫克人,可是足骨老早就病逝了。我對與鄂溫克人的瞭解,也僅僅不過是指導在乾隆時期俄國佔據了額爾古納河的東岸。可是我的家鄉到底是什麼樣的好像並未有人提起。我掛著這麼一個少數民族的稱號,住在了一個漢化的城市中。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記錄了大概從民國到文革時期的一位九十歲的老鄂溫克的老婦人經歷的風風雨雨。幾位蒙古人,依靠著馴鹿打獵為生。從一個獨特的眼光看待了中國近代史。在中華人民中的一個微不起眼的民族中展現了一種中華人民的鮮有的骨氣與精神。在一個看似野人的生活習慣中有著對於生命的獨特體會。
對於中國文學來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可以算是一個文學中的純天然。全篇在描寫著那些或愛或恨的人們生活在森林中,那不為多數人知道的地方。躺在“烏力楞”中,透過排煙孔中仰望著漫天的星空,活在“四四方方的天空”中的人們怎麼能體會得到那種悠閒。劃在月光籠罩的湖水上,沉浸在怒吼的風聲中,跳舞在綠油油的草地上。
最使我震撼的是有許許多多的平凡的人,安詳地死去了被放入白布的口袋中,人到了向陽的山坡上。這一切好像並未想象中的那麼可怕,其中就有這樣一首神歌:“會領取了遠方的人呀,你不要懼怕黑也,這裡有一團火光,為你的行程照亮。魂靈去了遠方的人啊,你不要在惦念你的親人,那裡有星星,銀河,雲朵和月亮,為你的到來而歌唱”。他們的那種對與自然神靈與人類的靈魂的敬畏還是在現代還是鮮有的。
再開篇中作者寫下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是呀,在這個斗轉星移世界中,人在隨著時間而變老而大自然卻不會。有人胸懷壯志想起青年時的那天馬行空的幻想,可是有時看起來是那麼可笑。有人說自己創造了偉大的事業與完美的家庭,可是有時看起來自己卻有時那麼的卑微。人性也在這幅畫的社會中漸漸萎縮。
可以說上篇是一個淳樸的鄂溫克人的生活情景,中篇是與日本民族發生的碰撞,下篇是與漢族發生的碰撞。本來是安定的鄂溫克人,用精神信仰征服了日本人,漢族人用著狂熱的對政府的崇拜破壞了鄂溫克人,在鄂溫克人對於薩滿的那種超自然的力量的崇拜中寄託了百姓對於美好的期望中,可是誰能猜到最後的結局只是選擇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風燭殘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終如孩子卻很淳樸的安草兒。一個看似不美滿而且包含無奈的結局,一個曾經完美的文明彷彿在簡簡單單的九十年中衰亡。
在“貝加爾湖畔”的歌曲中有著這樣的一句“多少年以後,往事隨風走,那紛飛的冰雪留不下溫柔,這一生一世,時間太少。”其實誰知一百年後誰還能想起那不知名的主人公與那曾近五千年的文明。而留下的也只是那片綠油油的草原,與潺潺的額爾古納河。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5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的一部長篇小說,它讓我一直從九月讀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說精美的語言、曲折的故事讓我愛不釋手。它採用一個九十歲的女人的自述,描寫了二十世紀時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的生存現狀和百年滄桑:這些鄂溫克人與馴鹿相依為命,生活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他們隨馴鹿逐食而搬遷、遊獵,記錄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與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爭。在生命的不斷更替中、在時光無盡的流逝裡,小說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動人心的故事情節。
這部書記錄了近百年的歷史,是鄂溫克民族歷史的活化石。同時,在作者的描述裡,這部生硬的歷史片又充滿了眾多的摯愛:有父母製造的風聲、有我和兩任丈夫的愛情、有眾多子女們的愛情、有兩個薩滿對部落眾人博愛、有朋友間的厚愛、有……,這些鮮活的生命,讓人不禁沉醉其中。同時,民族部落的特殊性:烏力楞、薩滿、馴鹿、跳神、巖畫、木庫蓮、狩獵、蹲倉、樹葬等等,為讀者這個呈現出一幅幅從未感受過的畫卷。整部作品共分四個部分,清晨、中午、黃昏、半個月亮,以此來寓意生命的意義,“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徵著對大自然流逝規律的墨守與遵循,作品中眾多生命的生與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換,“唯有自然是永恆”的道理。
小說裡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個女人生長的歷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裡有特徵的人物。其中,對於兩個薩滿的描寫,都栩栩如生,給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時,隨著外界人群與自然災難的來臨,部落中也發生了更多的故事,湧現出面對生死、面對痛楚、面對有無的抉擇。從清晨到半個月亮,整個鄂溫克民族正由興盛走向消亡,從山林轉向村鎮。而他們,也正在接受著這種生死命運。最讓人可悲的,帶給這種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災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國人,不是國民軍,而是某種要求轉化為文明的力量。
這種難以抗拒的自然規律,在個體身上表現為:天災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裡死去的拉吉達,與熊搏鬥死去的瓦羅加……每個人的命運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裡一點點的上演。不斷有人誕生,不斷有人上演著死亡,重複著悲傷……,同時,整個部落也在沿續了相同的情形:進化、發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說的四個主題:從早晨到半個月亮。可就在悲傷的同時,勇敢與勤勞的鄂溫克人,又深懷著大愛,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了弱柔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讀這部書,因為它如同一個曼妙的女子在對你輕聲耳語;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男人的女人,這部書不可不讀,因為裡面有個女人在對你講述一個個悲壯、感動的愛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歡什麼男人和女人,那麼你不得不去讀這部書,它將會告訴你,如何去面對世界和生活。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6
《額爾古納河右岸》,作者遲子建,遲子建是一個女人。這本書是茅盾文學獎第七屆獲獎作品。
這本書的名字對我來說太繞了,直到我把這本書看完,都沒記住這本書的名字,其實只要是遲子建寫的書,無論什麼名字,我都會去看。
書是昨天晚上看完的,本來應該剛看完就寫後感的,但拖著拖著就是現在了,本來拖著拖著我可能就不寫後感了,因為看書是為了快樂,為了體驗作者創造出來的美妙生活,更何況我已經不是上學的孩子了,要被家長和老師逼著寫後感。
昨天和前天我是在床上看完這本書的,所以以至於現在,我看到床,看到床單,我就能想起來鄂溫克人帶著馴鹿在樹林裡行走和生活的樣子,這本書看完後的這些時間裡,我就像是被鄂溫克人驅逐出去了一樣。
本來我和她們在一起,喝樺樹汁,吃鹿肉,吃熊肉,睡烏楞柱裡,看薩滿跳大神,看馴鹿吃蘑菇,看小孩子長大,看年輕人老去。真是一個美妙的世界。
遲子建一定是一個內心很善良的女人,她所有作品都體現出愛,善良,和美。女人不會背叛男人,男人專心致志,細心體貼的愛著女人,是一個很和諧的社會。
她的文章中,會讓你感覺到人對自然的崇敬和愛護,她不呼籲你什麼,她只是把她和自然的相處寫出來給你看。她也沒有像個傳教士或者社會工作者一樣教導你人要愛人,人要愛自然,人要怎樣怎樣。
小說開頭的一句話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遲子建說開頭有一種淒涼感,也許吧,這個開頭我看的糊里糊塗的,但因為是遲子建的書,我還是稀裡糊塗的看下去的,從她講故事開始,我清楚了,然後看到書的最後一頁,我就更清楚了。
鄂溫克人常常守著火塘喝茶,想想就很溫暖,又是熱茶,又是火塘,又是一圈知根知底同生共死的人。冬天的時候,很難狩獵,獵民在大雪中守護家園。
山林中有很多條河,每一條都有名字,每一條都有故事。
小說裡很重要的人都死於意外,大雨中出行被雷電劈到,大雪中尋找馴鹿,睏意襲來時在馬上打盹,睡著之後被凍死,跟著一隻三條腿的鹿跑進河裡,採百合花被馬蜂蜇。
沒有路的時候人會迷路,路多了,人也迷路。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7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了生活在中國東北山區的鄂溫克族人們的歷史變遷和演化。打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民族的歷史。風格不粗糙,充滿了溫暖和同情。讀完這本書後,是我不得不提筆寫下自己的感觸。
小說講述部落首領最後妻子的故事。從一百年前到現在的社會;從部落的第一個識字的人到第一個大學生;從動盪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紀的安康,從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紅色磚白色瓦的村鎮;這些變遷記錄著這個民族的滄桑。
這是一個與自然和諧的民族。他們與馴鹿一起生活,保持一個遊牧的的習慣,隨著馴鹿遷移或停留。他們以打獵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這是一個臨時的“家”。他們現在沒有工業文明,生活在原來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是一個充滿著愛和恨的瘋狂的民族。不娶他心愛的女人,被迫從母命嫁給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燒正旺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達馬拉與林克和尼都之間的愛,激烈的背後更多的是無奈;伊萬對那傑什卡悠長綿遠的愛,像一股清泉的味道,進入我的身體,洗刷了我的心扉。敢愛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掙扎是破碎和無奈;彼此的生死離別,說盡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這是一個充滿大愛的民族,他們信奉瑪魯神和薩滿。依賴薩滿跳神來治療疾病,趨避災禍。作為薩滿的妮浩以救人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還依然為偷取馴鹿的漢族小夥跳神。他們明知會以危及自己親人的代價去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仍然戰勝畏懼,勇敢地選擇幫助哪怕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是一種蘊含在一個民族內在品質中的善良和勇氣,如金子一般閃閃發光。助人不難,難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為助人而助人。用真誠的心和行為去尊重另一個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了。
這是一個沒有利益衝突的,透過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實現了和諧社會的民族。他們實行平均主義,食品嚴格分配,多餘的食物或財產儲存由專人保管。男人負責狩獵,女人要負責燻豬肉,用動物毛皮製成衣服。沒有利益衝突,人與人之間保持簡單的感情,互相幫助,團結,共同抵禦自然災害、飢餓和疾病。
透過鄂溫克族人質樸、高貴的品質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任何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都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應該團結、互助、自立、自強,更應該有大愛無疆的品質。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昌盛。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8
大興安嶺那片廣袤的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人,才是最懂這個地方的。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大興安嶺的女作家,她是多麼的熱愛這片白山黑水和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飽含深情的描述在書寫著這片神奇的地方和神秘的古老民族中發生的事。
一如既往的遲子建式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簡單的文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神奇的效果,這就是大道至簡,大巧若拙吧。對細節細緻的描寫,讀著讀著彷彿置身於森林中,河流旁……,好像作者描寫的就是我身邊的事,跟著他們一起打獵,一起馴鹿,一起遷移,一起看著薩滿跳神,一起聽那風聲,那雷聲,那雨雪閃電,那潺潺的流水聲,那原始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有時候一段一段的文字忍不住就讀出聲來,好像渺小的我站在廣袤的天地間,與自然融為一體。
河流,山川,馴鹿,堪達罕,烏力楞,希楞柱,靠老寶,日月,星光,一個個意象結合起來是那麼的美妙,如一個個跳躍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和諧的樂章。風葬,把死去的孩子扔到向陽的山坡,
弟弟林克和哥哥尼都薩滿同時喜歡上了達瑪拉,為了爭奪她,相約射箭比賽,最後林克娶了達瑪拉,也許是哥哥射箭的最後一刻讓著弟弟,也許是宿命讓他射偏了,可他的內心依舊深愛著她,在弟弟死後他為她用藍的白的羽毛做了一件裙子,她也非常喜歡,由於部族的禁忌,最終沒有在一起,令人唏噓。
清晨和正午雖然也描寫了一些人的死亡,但節奏是明快的,輕鬆的,從黃昏開始漸漸令人壓抑,死亡的氣息愈發濃烈,妮浩每每跳神救一個人性命時,必將帶走一個自己的孩子。一命換一命的宿命,籠罩著這個堅韌的氏族。
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一天時間裡,這個民族最後一個酋長的老婆用它九十歲的蒼老聲音講述了這個民族的百年命運從開始到被現代文明歸化,對應這她從小時候到結婚生子到老年的這一輩子,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寓意也很更加深刻。
“如果把我們生活著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比喻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的話,那麼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縱橫交織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眾多的山巒構成的。那些山屬於大興安嶺山脈。”
讀完最後一行文字,心中充滿了蒼涼的無力感,從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捕獵遷移生活到定居,自由自在在林間跳躍奔跑的鹿被圈起來,最終森林被伐木工人的一個菸頭毀滅,這個古老的鄂溫克族的起起伏伏正如原始森林一般由寧靜安逸變得吵吵鬧鬧。
原住居民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該何去何從,在保護和發展間如何平衡,如何保護這些原始民族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這是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的思考和問題。有時間多去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吧,看看說不定哪一天,他們就會永遠的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了!就像遲子建說的那樣,“我願意用我的手去觸控生活,用我的腳,腳踏實地把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能走到的儘量走到,像寫《額爾古納河右岸》等等,我都是要去實地看一下。這時你再駕馭題材的時候,這種不適感會消失,會越來越跟它水乳交融。”
總之,這是一段美好的閱讀體驗,乾淨的文字,如汩汩的清泉,緩緩流入心中。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9
現代的文明與古老的文明不斷衝擊著,許多古老文明也因此逐漸消失。或許他們是落後,是野蠻的,可那其中的美卻值得我們仔細體會。
《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反映了鄂溫克人一百年的風雨生活,激盪人心。帶著固有觀念的我總以為這些逐水草而居、菇毛飲血的原始狩獵部落,只會打獵、喝酒、吃肉,圍著篝火跳舞。沒想到,他們的愛那麼純粹、那麼單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至極,簡單地生活,安靜地老去。他們的美,像清風明月、石上清泉,透明不帶有一點雜質,美得讓人心動。
書中的愛情也給了我震撼與感動。書中林克與其兄尼都薩滿為爭奪達瑪拉而進行的'射箭比賽,將原始愛情的純潔表達得淋漓盡致。伊萬的那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來的,將對娜傑什卡的濃情蜜意無奈地化為一種大無私的愛情,還有瓦羅加為保護放映員與馬糞包而遭熊擊致死。這些或堅貞,或感動,或無奈,或幸福,或驚天動地,或默默無聞的愛情,將鄂溫克人的百年滄桑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對待愛情的偉大藍本。這些無比純粹的愛情,正是我們缺少的,也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純粹,所以美得動人,美得讓人心醉。
這裡的人們生於自然而死於自然,就連他們的死亡也變得極其富有詩意。我出生在寒冬,我的姐姐死於風寒,我的父親林克死於雷電,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達在風雪中永遠地睡眠,侄女在鮮紅色百合花前閉上了雙眼,侄子在榛果樹上像鳥兒一樣落下,外孫女伊蓮娜像魚兒一樣順著貝爾茨河漂向遠方它整個故事中,幾乎所有的誕生或是拯救,都會伴隨著生命的逝去。這或許就是人與自然最美的生存狀態吧。薩滿妮浩的那幾個孩子,以及故事中我的姐姐列娜,都在不同意義上詮釋了最原始的生態平衡或是能量守恆的含義,亦即任何一件事的得到或是達到,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有時甚至是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出現的意義,即便意外逝去,也有可能是在完成某種使命。那麼,它的逝去也就變得賦有深奧的意義,某種程度上甚至有了些許詩意。因此,每一個生命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鄂溫克族人有很多的神,比如火神、樹神、風神等等,彷彿自然界中的種種都是他們的神。因此,他們懂得感恩,感恩從自然界的這些神靈中獲取的食物、果實等日常所需。正是源於對自然的這種敬畏感,鄂溫克族人從不對任何大山裡森林中的物種趕盡殺絕。在他們心中,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體的。這也許就是鄂溫克人對自然的一種美好想象。生於自然,依賴自然,敬畏自然,最後死於自然,應該是鄂溫克民族最生動的寫照。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與自然和諧相處,尊敬自然,愛護自然。如此,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希望這個文明的故事,能夠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頌。總有一天,我們的文明能夠真正領會到它們的美,領略來自古老文明的山水光色和人情冷暖。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10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小說之後,很想在豆瓣上寫個書評,因為作者的文筆太強,讀的過程中一直被代入,所以太多的情感一直積壓在心中,說不出口又難以消散,只能在讀完部分的間歇,停下來整理一下思緒和心緒,待稍作平復,再重新翻閱。
書中讓我印象頗深的人物有主人公的姑姑依芙琳,她算是個悲劇人物,她在出嫁之後才得知她的丈夫坤德早已有了心愛的女人,而他不敢大膽追愛,選擇屈服,她也因此生下了兒子金得,但她從此怨恨他的丈夫。不得不說,文中的依芙琳是個倔強而真性情的女人,她無法接受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作丈夫,怨恨了半輩子,又將她對於人生的看法再一次倔強地施壓在她兒子身上,為她兒子訂下婚約,是他不愛的歪嘴女人,她兒子金得也因此在新婚之夜選擇結束生命。我想,在她看來,她兒子無疑是勇敢的,不同於她丈夫,敢於追隨自己所愛,她一直告誡她兒子,你越深愛的東西,只會離你越來越遠,那愛與不愛都沒什麼好下場,對於她的話我無從評判,從她的遭遇來說,這句話很大程度上是對的,而從情感的角度,這句話似乎又有很大的曲解,大概,愛與被愛,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區分的事情吧,愛人的人與被愛的人,也無從區分,誰得誰失,也並非只有唯一,只有摻雜其中的人內心那些隱藏深處的情感可以解答。但我可以確信,依芙琳心中是渴望愛的,得不到,也讓她那顆想愛的心畸形了,於是,痛苦延續了。
而氏族中另一女人瑪利亞,起初跟哈謝一直生不出孩子,公公迪西喝醉酒的時候常埋怨她,而她只能掉淚。迪西在一次野外與狼搏鬥中失去了一隻腿,從此只能待在帳營中,依靠別人打回來的獵物,他的心中有著對狼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養了一隻鷹,他把希望寄託在鷹身上,祈禱他的戰鷹能為他報仇,為此日日訓練它,終於在一次糧食短缺、狼群出沒的夜晚,他與他的戰鷹在與狼搏鬥中死去。在迪西死去不久,瑪利亞也終於懷孕,生下了兒子,他們將他取名為迪西,或許是紀念吧。迪西成人之後,娶了金得留下的寡婦,也就是那個歪嘴女人傑芙琳娜,或許是出於同情,又或許是真的愛吧,瑪利亞因此與金得之母依芙琳結怨,認為是伊芙琳導致她的兒子娶了寡婦,她也討厭她的兒媳。傑芙琳娜再嫁之後也幾年未生子,因傑芙琳娜在一次勞作中無意間跨過了她丈夫迪西的鐮刀,瑪利亞覺得觸犯了神靈,生下的孩子會是個傻子,而在那之後她確實懷孕了,但瑪利亞卻強迫她打掉小孩,最後傑芙琳娜順從了瑪利亞,在草地上滾下來,失去了小孩,此後她再也沒有懷上。面對母親與妻子,迪西心裡也很痛苦難受,但他始終隱忍著保護自己的妻子。之後瑪利亞日漸醒悟,也悔恨著,然而至死她也沒有自己的孫子。最終在迪西由於不能打獵認為自己是廢人而開槍自殺之後,傑芙琳娜也因此殉情,到死,他們也沒有自己的小孩。在我看來,瑪利亞何苦將痛苦延續,我曾以為會像瑪利亞的公公死去之後瑪利亞有了小孩那樣,傑芙琳娜在瑪利亞死後也會因為某種救贖而懷上小孩,其實並沒有,她們的結局都是悲慘的,因為她們所做的只不過把自己的痛苦延續了,這讓我想到,寬容是何等重要,痛苦只會無限度地帶來痛苦。
書中還有一個悲情的女人,則是妮浩。在尼都薩滿去世三年之後,妮浩接替了他的神力,成為新的薩滿。每每她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一個人的同時,她自己的親生骨肉便會在另一場災難中死去。妮浩在面對選擇“自己的孩子”生死和“別人的孩子”生死的時候,是痛苦而無奈的,依芙琳勸她多想想自己的小孩,她何嘗不想呢?如果可以選擇,她怎麼願意讓親生骨肉離去,可是從她接替了薩滿之位起,便註定了她的一生只能是犧牲,為了結束痛苦,她甚至選擇用麝香來絕孕,可是她丈夫魯尼的眼淚讓她放棄了這一念頭,她愛她的丈夫,她必須給她丈夫再生下一子。可以說妮浩和丈夫魯尼同樣是痛苦的,魯尼作為父親,卻無法保全自己的子女,作為丈夫,他必須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妻子,妮浩作為薩滿,救人是她冥冥之中的使命,而面對自己的孩子相繼離去,她的內心也是被撕裂的,她作出了我們無法理解的犧牲。作為讀者,我們或許只能把這一切歸結為環境因素吧。
對於前一位薩滿,文中的尼都薩滿,主人公的伯父,我覺得他的形象是高大的。在與弟弟林克愛上了同一個女人達瑪拉之後,他們的父親讓他們透過射箭一較高下,贏的人可以迎娶達瑪拉,而他輸了,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文中後來透過他們的妹妹伊芙琳之口說出,當時沒射中的時候尼都薩滿顯得很從容,我忽然可以理解為什麼從那之後他不再打獵,他當時那一箭是有心射偏的,或許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弟弟,所以他選擇了放棄自己的愛人。當弟弟林克去世之後,他有想過跟主人公的母親達瑪拉再續前緣,可是世俗的禮節不允許他這麼做,身邊的人都在有意地暗示阻撓,於是他只能把內心深處這一份情感埋藏起來,化作親手製作的一條色彩明亮的羽毛裙交予達瑪拉。而達瑪拉,在林克和尼都薩滿兩兄弟之中,她給出的答案是兩個人隨便一個都可以,說出的話很隨意,可是我想,可能她自己也沒有對誰有特別多的情感歸依,對她而言,兩個人都可以是好的生活歸宿,我相信她內心對兩個人都是有情感的,面對兩個同樣優秀同樣愛她的男人,她不需要作出選擇,也不需要衡量自己內心的情感輕重。在我看來,她是一個幸福而有傲氣的女人。
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拉吉米,主人公丈夫拉吉達的弟弟,在一次逃離的路上因為一匹突然發狂的馬造成的意外,他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後在一個換取貨物的途中,他意外收養了一個女嬰,也就是馬伊堪,他把自己生活的重心都轉移到了他唯一的女兒身上。他太過愛自己的女兒,不允許任何的男人示愛於她,因此馬伊堪直到三十歲了仍然沒有出嫁。在我看來,馬伊堪是愛她的父親的,她非常感恩,因此她也不忤逆自己父親的意思,眼睜睜地看著她自己心愛的男人結婚生子。直到後來她肚子裡有了一個不明不白的孩子,在生下孩子之後,她選擇死去,留下了這個孩子,也就是西班,陪著她的父親拉吉米。相信在馬伊堪的心裡,她是痛苦無比的,她有自己心愛的男人,可是同樣的,她也愛她的父親,她知道自己不能追隨自己所愛,早已有了離世的決定,可她不願意她父親孤單一人,於是她給父親留下了一個小孩,陪伴著他。在愛與被愛中,我們是何等自私。
我的見解是有侷限的,我沒有寫整個大環境造成的後果,而用一種比較感性的思維來看這部長篇小說。透過對文中部分人物的解讀,我浮現腦中的是愛、寬容和救贖這幾個詞,而這幾個詞都關乎愛與被愛。在愛與被愛中,我們就像被賦予了某種權利,我們都感受得到愛,可是我們卻沒有弄懂愛,因為被愛,我們一意孤行地用我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強加到了我們愛的人身上,你以為這樣做是好的,是對的,可是我們愛的人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因為被愛,我們的心畸形了,沒有了尊重、理解和感受,沒有在尊重的基礎上去感受所愛的人靈魂深處振動的頻率,也就沒有理解,只有因愛而來的無限度的痛苦。少數民族人身上有著巨大的包容和溫暖,如作者所說,大自然向他們敞開了美好而和諧的一面,也給了他們嚴酷而悽清的一面,他們也有自己的愛恨與無奈。特別喜歡作者遲子建說的一句話:“如果說山巒給予我的是勇氣和激情,那麼大海賦予我的則是寬容的心態和收斂的詩情。”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愛人也要寬恕人,只有愛和寬容,才能讓你的心靈得到永恆的救贖。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11
聽說遲子建這本書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沒有找來看。一直覺得與書相遇是一件與機緣有關的事情。
有些時候,可能會特地跑到書店尋找,或在圖書館的書架前逡巡,充滿期待的目光掠過或新或舊的書本,像貪戀溫度的手指輕輕的撫觸。但倘使是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心緒被無休無止淅淅瀝瀝的雨攪得紛亂,鬱積了一股莫名的煩悶,回頭的時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著一本《額爾古納河右岸》。眉眼間頓添了欣喜,抑制著湧上來的小興奮對她說:“看完借我。”這,豈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書是緣,傾聽一個好作家講一個故事是幸運。和這本書的相遇,便是這樣的一份欣喜,它輕易地驅散了陰雨帶來的不快,使我的心情變得清清爽爽。
它第一次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展示了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的滄桑歷史和沿革變遷。為我打開了一幅以一個民族的歷史為背景的斑斕畫卷。畫風並不粗獷,充滿溫情和悲憫的情懷。
故事久遠但輪廓清晰,緩緩地流淌出來,從一個年屆九旬、這個弱小民族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嘴中。她將她的故事講給雨和火,講給兒孫搬遷時遺漏在營地的東西,講給自己鹿皮口袋裡那些喜歡的物件和一束剛採摘的紫菊花……並不執意念給讀者。斷斷續續的低沉而不沙啞的聲音有節奏地敲擊著空氣,灑落下點點帶著塵埃的星光。讓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們的故事裡。
這是一個與馴鹿相依為命的民族。他們在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著一個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慣,馴鹿帶領著他們遷徙或者停留。
他們居住在尖頂有孔可以看見星星的“希楞柱”裡,那是一個遊牧民族拆遷便利的臨時之“家”。不同於我們傳統的紅瓦白牆的磚架建築。它本身由木頭製成,在森林中與樹木和諧的輝映,不顯得突兀。尖頂處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煙的通道,又用於與自然溝通。一個可以看著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種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純是我們這些被機器和工業文明“餵養”的現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們保持著一種原始的情感:熱烈的愛和瘋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沒有面具,也從不偽裝。因不能迎娶自己心愛的女人,被迫從母命結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燒的正旺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用盡自己一切的愛和力量去拯救別人的妮浩,流乾了自己的眼淚;悲哀不幸繼而轉向怨懟仇恨的伊芙琳聲聲咒怨。不管是愛,還是恨。它們都注入鄂溫克人的血液裡,再透過毛孔和呼吸釋放出來。真實,乾淨,讓人動容。或愛,或憐,或怨,或恨。都毫無做作和掩飾。
他們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勇氣,在大自然給予的傷害面前從不坐以待斃。他們絕對會奮起反擊,即使死亡也不會認輸。白災(雪災)對他們以之為“親人”的馴鹿有巨大的威脅。男人們從集訓營回來,顧不得洗去滿身的疲憊就去找尋在大雪中走失的馴鹿。嚴寒奪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壯的拉吉達。
他們信奉瑪魯神和薩滿。依賴薩滿跳神來治療疾病,趨避災禍。黑夜來臨,薩滿披掛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輕盈的舞蹈,舞姿裡飽含著噴薄欲出的激情。他們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們和馴鹿。彷彿遵循著某種交換的定律,薩滿救起一個生命,便要失去另一個生命。這生命有時候是某隻有靈性而善良的馴鹿,但通常卻是和薩滿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