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營造學社

[拼音]:Aiji kaogu

[英文]:Egyptian Archaeology

以古埃及文明為物件的考古學領域。埃及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其時代範圍包括整個奴隸社會,即從公元前3100年埃及早王朝時代起,至公元 642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止。但習慣上古埃及文明一般指前3100~前332 年這段時期,此後埃及受希臘、羅馬統治,埃及傳統漸為希臘羅馬傳統取代。埃及考古對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對了解古代東方文明以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同時由於它是近代考古學首先開拓的領域,因此在考古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考古發現簡史

對於古埃及的遺蹟、遺物的考察與記載,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代。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等先後旅行過埃及,對金字塔和某些城市都作過記述。文藝復興時期,少數歐洲旅行者和學者也作過考察。但嚴格說來,埃及的考古學是從 1798 年法國拿破崙入侵埃及後開始的。拿破崙軍中的學者,出版了第一部帶有插圖的著作《埃及記述》,詳細地敘述和準確地描繪了當時所見到的一切名勝古蹟。這些學者還發現了羅塞塔石碑,石碑上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世俗體文字和希臘文字相對照的銘文。它的發現,為法國學者J.-F.商博良成功地釋讀象形文字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842~1845年,德國學者K.R.萊普修斯領導普魯士探險隊到埃及和努比亞調查古蹟。1850年法國學者A.馬裡埃特受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委派,在埃及進行了一系列發掘,並協助埃及政府建立了古物部和開羅博物館。1881年G.馬斯伯樂繼馬裡埃特之後任埃及古物部長,對底比斯神廟、薩卡拉墓地中的古王國時代墓葬等進行清理。在埃及考古中第一個用科學方法進行發掘的是英國學者F.皮特里,他在1880~1895年期間,進行了一系列考察和發掘,並對發掘工作做了科學的總結,在1904年出版了《考古學的方法和目的》一書。埃及考古中最驚人的發現當推1922年H.卡特發掘的圖坦哈蒙墓,由於該墓未被盜掘,發現了豐富的隨葬品。在20世紀20~30年代,又相繼發現了拜達裡、阿姆拉等銅石並用時代文化的遺址,在研究古埃及文明產生的淵源方面有了重要突破。埃及的早期考古工作多為西方國家學者所壟斷。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始,埃及本國的考古工作者不斷成長,1952年以後,發掘工作已大都由埃及學者自己主持。

古埃及各時代概況

一般認為,埃及的前王朝時代(前5000~前3100)即為當地的銅石並用時代(見北非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文化)。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和建立第 1王朝,埃及進入早王朝時代,但實際上在考古學上只見有反映那爾邁王和阿哈王統一活動的遺存(見耶拉孔波利斯遺址)。除了阿拜多斯遺址和薩卡拉墓地的王碑、王墓外,早王朝時代的其他遺蹟、遺物保留甚少。進入古王國時代後,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王國在埃及各地大規模建造金字塔,習慣上稱這一時代為“金字塔時代”。遺蹟主要是薩卡拉、代赫舒爾、吉薩等地的金字塔群和太陽神殿及貴族官吏的馬斯塔巴墓群。古王國末至第一中間期,統一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統治崩潰,形成了地方貴族分裂割據的局面,這一時期的遺存十分缺乏。第11王朝國王重新統一埃及後,進入中王國時代,政治復興,經濟繁榮,青銅器出現,但石器仍繼續使用。從第13王朝開始,埃及重新陷入地方割據狀態,並出現了由亞洲入侵的遊牧民族“喜克索斯人”政權,遺蹟、遺物亦極貧乏,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第二中間期。第18王朝建立新王國之後,埃及進入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極盛時代。大規模的對外掠奪戰爭,使埃及成為西亞、北非一大強國。首都底比斯神廟、陵墓等遺蹟遺物儲存甚多。由於阿肯那頓的改革,建立了阿馬爾奈新都,並留下了部分極其重要的藝術品(見阿馬爾奈遺址)。從第21王朝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的 700多年間為后王朝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鐵器,經第25、第26王朝進入早期鐵器時代。但政治上的基本特徵是王朝分立,外族入侵。遺蹟多以神廟為主。前332 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埃及後,確立了托勒密王朝的統治,建立了專制主義統治制度,埃及進入希臘、羅馬統治時代。公元前30年以後埃及為羅馬所統治。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埃及屬拜佔廷帝國行省之一。 642年阿拉伯人興起後,埃及成為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並進入封建制社會。希臘、羅馬統治時代,新興的亞歷山大里亞城成為埃及文化與希臘、羅馬文化融合的典型(見亞歷山大里亞古城遺址)。關於古代埃及的時代劃分詳見附表。

城市、神廟與墓葬

早在阿姆拉文化和格爾塞文化時期(見北非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埃及已經有了設防的城市和雉堞城牆。阿姆拉時期的涅伽達“南城”,是前王朝時代的努卜特或塞特神廟的所在地,房屋和城堡用小磚建成。而耶拉孔波利斯遺址則表現了前王朝時代由鬆散的市鎮到有城牆圍繞的城市的發展。古王國時代的首都孟菲斯城,傳為美尼斯所建,因其土坯牆壁塗以白色而得名為白牆,但現僅存少數國王廟堂和神廟。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的首都底比斯,被希臘人稱為“百門的底比斯”,但除了神廟和墓地外,市街、王宮和住宅遺蹟無一儲存。首都遺址中只有新王國時阿肯那頓王所建的新都阿馬爾奈儲存完好。中王國時代的卡洪恩遺址則是普通城鎮的代表。它位於今開羅以南約100公里處,被厚厚的城牆所圍繞,房屋和街道排列有序,市內用牆分隔為衛城、東區和西區 3部分。在東區分佈有以庭院為中心的官邸,多至70~80個房間為一套;在西區,則有標準一致的住宅,以4~12個房間為一套。埃及最古老的城堡是阿拜多斯的第2王朝時的堡壘,城牆用粗製土坯砌成,堡壘通常用護牆或壕溝圍繞,城堡內有神廟、住房及其他設施。

神廟建築基本上分為祭神和祭王兩類。前王朝時代的原始神廟是以泥糊蘆葦為牆、以木為頂的建築。大約在第 1王朝前後始用土坯建廟。耶拉孔波利斯即有土坯建築的何露斯神廟。古王國以後除土坯外,還多用石材建造神廟,其中以第5王朝用石材建築的賴神廟最大。新王國時神廟建築空前發展,如建造於卡納克、盧克索的雄偉壯觀的阿蒙神廟(見卡納克遺址)。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巖窟廟是另外一種型別,整個廟堂包括柱廳和聖所在內,全部鑿入山崖巖窟內。新王國時代以後的神廟都是用堅硬的石材建造的,其特點是左右對稱的長方形式。古埃及神廟的結構大致分露天庭院、多柱廳和聖所三大部分,此外還有塔門和附屬的貯藏間等。神廟區通常還有聖湖,供聖船划行。在塔門前有國王雕像。參拜神廟的大路兩旁往往排列獅身人面像。在廟前常設有方尖碑。

古代埃及的墓葬保留甚多,頗有特點。古埃及盛行“靈魂不死”的信仰,除製作木乃伊外,還十分重視墓葬,建立“永恆之家”,以保證地下世界的生活,所以墓葬比起他們的現實住所更為重要。拜達裡文化的墓穴大部分是橢圓形,僅有少量大墓呈圓角長方形。到了格爾塞文化時期,變為以長方形墓為主,某些較高階的墓用席子或木板作襯裡。至第1王朝時期,則發展成木棺及其內部的木鑲板,也有的採用土坯牆。早王朝時代,王公貴族的墓葬變為馬斯塔巴墓(見金字塔)。阿拜多斯的尼塔特普王后墓和阿哈王墓是最早的馬斯塔巴。古王國時代在馬斯塔巴墓的基礎上發展為金字塔,第 4王朝時,金字塔的建築達到高峰。至中王國時金字塔不再流行,但此時興起巖窟墓並一直延續到新王國時代,最典型的是貝尼哈桑墓地的巖窟墓。在這裡發現了39座大型巖窟墓,其結構主要為外庭、長方形的主室和雕像壁龕,有的且帶有題材多樣的壁畫。新王國時代為了防止盜墓,國王死後葬於底比斯的山谷懸崖深洞內,形成所謂“王陵之谷”。但該地的62座王墓均已被盜,唯有圖坦哈蒙墓儲存完好。

遺物

古代埃及自前王朝時期始,就對多種原材料進行各式各樣的設計和加工,製品有陶器、石器、傢俱、雕像、裝飾品及織物等。前王朝時期各種石器已較普及,尤其著名的是燧石制的雙面鋒大石刀。直至新王國時代,石鋤、石鐮等新石器一直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同時還用石料製造缽、壺等容器。

埃及最早使用的金屬器是銅器。埃及及其近鄰蘊藏著豐富的銅礦。拜達裡文化時期已出現銅念珠和銅針,格爾塞文化時期有了冶鑄的銅刀、匕首、斧、錛等,但這些銅器均為紅銅製作。由於錫資源缺乏,直到中王國時代才開始出現銅錫合金的青銅器,冶鑄青銅器的技術可能來自西亞。新王國時代後青銅器逐漸普及,除工具外,戰車、廟門等都使用青銅鑄件。在格爾塞文化的遺存中,曾發現兩堆管狀鐵念珠,在吉薩的金字塔中也發現了一塊鐵,但都是隕鐵。鐵器開始使用是在第25王朝時,至第26王朝後趨於普遍。

紡織工藝比較發達。埃及盛產亞麻,為紡織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中王國最早的亞麻布出自前王朝末期的法尤姆遺址。作為衣著用的織物發現得很少,儲存下來的通常用於包裹木乃伊和陪葬品。毛織物在阿馬爾奈遺址中已出現,但多用於宗教上。中王國時代的織機是立式的,到了新王國時代,發明了水平式織機,提高了工效。絹在托勒密王朝出現。棉布則在羅馬統治時代(科普特時代)以後才有。

雕刻、繪畫藝術品保留甚多,但相當一部分流散在西方。古代埃及用以雕刻的材料主要有象牙、石材、木材、銅器等。拜達裡文化時期即有了婦女雕像。在阿姆拉文化時期,除女性雕像外,還有手鐲、梳子等雕刻品。格爾塞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雕刻品,是阿拉克遺址中出土石刀的象牙柄上的戰鬥場面浮雕。在這個階段的末期,出現了圓盤形、梨頭形等形式的權標頭,重要的有蠍王權標頭、搬運者權標頭、那爾邁權標頭等。同時,還出土了圖案不同的各種調色盤,如獵獅調色盤、那爾邁調色盤等。雕像在早王朝時代以後盛行。古代埃及的雕像多為石雕。古王國時代傑出的雕像主要有席地而坐的書記像、哈夫拉王的坐像及矮人、碾谷女僕像等。中王國時代重要的有阿門內姆哈特三世石灰石雕像。新王國時代創作了阿肯那頓王像及奈費爾提蒂王后像等雕刻佳品。另外表現古代埃及雕刻水平的還有墓碑、方尖碑及界碑。方尖碑在新王國時代廣為流行,一般重幾百噸,有的重上千噸,多立在神廟和宮殿附近,方柱、尖頂,刻有象形文字和圖畫以作紀念。埃及盛產紙草,留下了豐富的寶貴紙草文獻(見紙草學)。在神廟、王宮、陵墓的牆壁上遺留的反映人們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的各種場面的浮雕和壁畫,在古代世界藝術文化中具有很高的水平。

希臘、羅馬統治時代,除了古埃及的傳統文化外,具有希臘、羅馬風格的藝術流行起來。從托勒密王朝開始,出現了一些石灰石牌匾和雕像,包括動物和部分人像,特別是半身像。私人雕像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埃及出土的所謂昔蘭尼加的阿佛羅狄忒雕像是對古典藝術傳統的創造性的繼承。前 1世紀末的尼羅河神群像則是紀念性雕塑的範例。在法尤姆發現的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人物肖像,用蠟畫技術和膠畫技術畫在薄木板上,放置在木乃伊上以代替傳統的面具,“上了年紀的羅馬人”,“戴金色花冠的年輕人”等作品是其傑出的代表。

參考書目

A. Gardiner, Egypt of the Pharaos,Clarendon Press,Oxford,1962.

J. Ruffle, The Egyptians, An Introduction to Egyptian Archaeolog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77.

K. Lange and M. Hirmer, Egypt: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in Three Thousand Years, Phaidon Press,London,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