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圖列斯庫,N.

[拼音]:Li'angtifu fanlun

[英文]:Leontief paradox

美國經濟學家W.W.里昂惕夫

提出的關於國際貿易結構的一個不可解釋的結論。即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反常現象。又稱里昂惕夫之謎。

1953年裡昂惕夫在費城的美國哲學協會上宣讀了題為《國內生產與對外貿易:美國資本狀況的重新檢驗》的論文。論文根據1947年美國200個行業的材料,歸納為50個部門(其中38個部門的產品是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制定了“投入-產出表”,進行了一系列的計算,其中的一個結論性統計表為:

在表中,美國出口品所需的資本比進口替代品約少16%,出口品所需勞動比進口替代品約多7~8%。對此,里昂惕夫認為,美國平均每百萬美元的出口與國內生產等量的進口替代品相比較,在出口中包含較少的資本和略多的勞動,故美國參加國際分工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專業化為基礎。即美國進行對外貿易目的在於節約其資本而處理過剩的勞動。他指出,過去廣泛流行的美國經濟的特徵與世界其他地區相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6460.html' target='_blank' >仁親時鞠嘍雜杏嘍投嘍遠倘鋇目捶ㄒ馴恢っ魘譴砦蟮摹@鋨禾璺虻惱飧黿崧塾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9058.html' target='_blank' >赫克歇爾-俄林定理完全相反。赫克歇爾-俄林定理認為,生產要素配置的差異是貿易發生的原因,一國必然生產並出口密集使用其豐饒要素的產品,而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因此里昂惕夫的結論一時轟動西方學術界,稱之為“要素稀少性定理中的里昂惕夫反論”。

後來,里昂惕夫根據1951年的材料,對1947年的計算結果進行復核和修正,在1956年提出了第二個研究報告,題為《生產要素比例與美國貿易結構的進一步理論和經驗分析》,結果仍發現美國進口替代品所佔有的資本高於美國出口品約6%,如把投入-產出係數中的資本替代也考慮在內,則高出17.57%。里昂惕夫反論依然成立。

為解開里昂惕夫反論,西方學術界提出了一些解釋,如勞動效率說、消費偏向說、貿易壁壘干擾說、人力資本說和美國經濟延伸說等,力圖從不同角度來解釋這一反常現象,但截至90年代初仍未找到一個能為經濟學界共同接受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