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莫納科,M.

[拼音]:fang biao

[英文]:ornamental archway or column

中國古代一種標誌性、紀念性建築小品。如牌坊、華表、墓表等。牌坊置於街市和作為大型建築群入口,華表和墓表成對置於宮廷建築入口前和陵墓神道兩側。

牌坊起源於漢代坊牆上的坊門,門上榜書坊名以為標記,宋以後隨著裡坊制的瓦解,坊門的原有功能消失,但坊門仍然以脫離坊牆的形式獨立存在,成為象徵性的門,即為牌坊,立於大街、橋樑的顯要位置。牌坊在南宋已經出現,至明則成常制。牌坊還有表彰性的意義,起源於漢時的“榜其閭里”,經唐宋之“樹闕門閭”,至元明清已改用“旌表建坊”的做法。

此外,清代商店、住宅、祠廟大門也常採用牌坊形式。最早的牌坊遺物見於元代,現存牌坊大多為明清所建。牌坊又稱牌樓,樓指牌坊上的屋頂,有二柱一樓、二柱三樓、四柱三樓、四柱五樓、四柱七樓、六柱五樓等形式。有的牌樓柱子直衝到屋頂之上,稱為沖天牌樓。牌樓有木製、石制和琉璃砌築的。

石牌樓多仿木構形式,也有造型簡潔厚重的,如北京明十三陵總入口的石牌坊。在石牌樓中常以淺浮雕雕出仿木牌樓的彩畫。琉璃牌樓只有三間七樓一種,是在一面開有門洞的實牆上用琉璃貼面作出柱坊形式,黃綠琉璃的柱、枋和屋頂,與紅牆配在一起,色彩鮮豔華麗。

牌樓的藝術作用不僅表現在個體的造型,也體現在群體佈局方面。有的用以強調中軸,有的用以圍合建築群前的廣場,有的將七八座牌樓順列於村口。

表在秦漢已有,是一種標誌性的獨立木柱,柱上有橫木。表又稱表木、桓表,成對立於宮署門前或橋樑、道路兩側。東漢時已有石制墓表,立於神道兩側。現存的表都是石制,如南京南朝帝王陵墓的墓表、河北定興北齊義慈惠石柱及明、清北京皇城正門天安門前後的華表和陵墓的墓表等。南朝墓表以樑吳平忠侯蕭景墓前的最為完整精美,有方座圓形柱礎,豎刻束竹形槽和凹槽的柱身,頂置石刻圓盤和辟邪,柱身上段正面嵌橫長石版,刻職銜。義慈惠石柱柱頂為小石屋,可能為表徵佛國的“天宮樓閣”,柱身八角,正面上部平面上刻頌銘。明清的表又稱華表,柱身刻盤龍,柱上端貫雲版,頂為蹲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