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讀後感

觀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讀後感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生物課程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然而,如何落實課標要求,卻非一朝一夕之功。看了《遺傳因子的發現》一課的教學,在如何進行“科學史和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方面做了不同的嘗試,給我們呈現了表面相似,實則在教學思想上有質的不同的兩節課,讓我在學習的同時,能更深層次地思考本模組的設計思路、科學探究活動的特點與實施途徑,的確讓人受益非淺。以下是對課堂的思考與反思:

  一、在教學設計方面

  必修二模組是以科學史為主線展開教學的,教學設計的主要思路之一是“用科學方法教育統領教學的全過程”,其中體現了一種重要的教學思想,即,究竟是教“科學史”,還是用“科學史”來教,顯然,更重要的是“科學史”中所蘊涵的科學思想方法,因為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正確的尤其是創新的科學思想才是科學家創造發明的關鍵。因而,在教學中,以分離定律的發現為載體,藉助對經典實驗的層層剖析,教師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將實驗過程分解成緊密相關、層層深入的探究問題串,一個問題解決了,又引發出新的問題,在學生心中造成一種懸而未決而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使學生的思維自始至終保持興奮,將“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的學習(勵志名言 )滲透於探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即“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說—歸納綜合、總結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中領悟科學方法,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進而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二、在教學策略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強調了“做”中學,如:兩人小組有一朵豌豆花,先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豌豆花的特點,再讓學生嘗試去雄,瞭解雜交實驗的操作,體會孟德爾做科學實驗時的嚴謹和勇於創新。又如:透過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加深學生對遺傳因子的分離和配子的隨機結合與性狀之間的數量關係的理解,從中體驗孟德爾假說的合理性。孫老師在教學中也設計了學生活動的環節,試寫出對一對性狀雜交實驗的解釋(遺傳圖譜),考慮到這是本節的難點,教師用學案的方式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應該說這一策略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反思

  孟德爾提出分離定律的重要環節之一來自他大膽的假說,這也是科學家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形成新的理論體系的關鍵。例如;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可能有幾個?嘗試用1個、2個、3個字母……來表示,然後用圖解的方式對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進行分析,看能否進行合理的解釋。或許在出錯的過程中,學生能更信服孟德爾假說的合理性,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分離定律。教師應該大膽地挑戰自己,只要堅持,並不斷學習、內化,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這其實也是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應該堅持的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