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誘餌彈

[拼音]:Tang Zhaoling

唐太宗李世民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的九嵕山主峰。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昭陵的營建,自貞觀十年(636)埋葬長孫皇后開始,至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入葬時完成,歷時達13年。據《新五代史·溫韜傳》,該陵在五代時已被盜掘。1962~1979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進行勘查。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陵的地面建築遺蹟分佈在陵山的周圍,北面有祭壇和司馬門(或稱玄武門)址,門內原有當時14個“蕃酋”的石雕像,現存題名的有“突闕答布可汗阿史那社爾”、“高昌王左武衛將軍智勇”、“焉耆王龍突騎支”等。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高浮雕──颯露紫、拳毛、白蹄烏、特勤驃、青騅、什伐赤,原置司馬門內東西兩廡,是唐太宗為紀念他開國的武功所立,六駿是他常騎乘破敵的6匹戰馬。1914年6石被毀,其中颯露紫、拳毛2石被盜運出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將此2石複製並將其餘4石復原,陳列於陝西省博物館(見彩圖)。陵山正南有朱雀門址和獻殿址,西南有“下宮”遺址。獻殿遺址曾出土一件鴟吻,高1.5米、寬0.65米,底長1米,可見原建築規模之巨集偉壯觀。據《唐會要》記載,昭陵因山鑿石為玄宮,從埏通(墓道)至墓室,深75丈(250米),前後置五道石門,在山上建棧道,以便往來。昭陵南有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群(見唐代陵墓),共167座。已發掘十多座,其中重要的有鄭仁泰墓、尉遲敬德墓、李墓、阿史那忠墓、臨川公主墓、張士貴墓、李震墓、李貞墓、李衝墓、李福墓、安元壽墓、王君愕墓、牛進達墓、李承乾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