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嶺山古墓群
[拼音]:Leshan Dafo
[英文]:Leshan Cliffside Buddha
中國唐代佛教摩崖造像。在四川省樂山市城東凌雲山西壁棲鸞峰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大佛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譽。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為僧人海通始鑿於唐開元初年(713),貞元初,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舍俸錢五十萬繼續營造,至十九年(803) 才最後雕鑿完成,歷時90年。像前原建有13層重樓,名大佛閣或大像閣,宋易名天寧閣或凌雲閣,明末毀於兵燹,現大佛摩崖龕壁尚存有數十個大小不等的方圓形榫孔及九曲棧道遺蹟。
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螺狀發紋,面相端莊,身軀比例適度,衣飾流暢,兩手覆膝,雙足下垂,踏蓮花上。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眼長 3.3米,眉長3.7米,鼻長5.6米,嘴長3.3米,耳長7米,肩寬28米,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大佛兩側巖壁上有部分石龕造像,儲存較好的有 2龕,其中一龕“西方極樂圖”雕刻精細,造型生動。
大佛自建成後,歷代均有修整。據記載,1914年有過較大的維修,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曾以大佛為炮靶,面部等處受到毀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加強了大佛的保護工作,1963年對面部及右膝以下作過維修,1974年設立了樂山文管所,負責日常保護。為維修整治大佛,1984年以來,政府多次撥款,組織有關單位對樂山大佛及周圍巖體進行地形、工程地質測繪以及水下地形、岸坡形態、地震、水文、氣象、大氣汙染等全面調查。1989年國家科委下達“治理樂山大佛的前期研究”課題,對大佛佛身進行了考古、物理、地質、化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