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臨(?~1092年後)

[拼音]:Chao Cuo

中國西漢前期政治家。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太子家令等職。景帝即位後遷升御史大夫。晁錯的經濟思想,散見於《漢書》的《食貨志》、《爰盎晁錯傳》等篇。

重農貴粟,輕徭薄賦

晁錯從秦亡漢興的歷史事變中分析了農民起義的經濟原因,認為,要想使封建社會長治久安,就必須設法解決廣大農民的吃飯穿衣問題,只有農民不飢不寒,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安定。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做到:一要貴粟,以粟為賞罰,二要輕徭薄賦。他主張富人向國家多交納糧食可以拜爵捐官,也可以免除徭役、減徵賦稅。晁錯的這一措施,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抑制商賈,防止兼併

晁錯認為,封建社會造成農民破產流離,除水旱之災、急政暴賦以外,就是高利貸的盤剝和富商大賈的兼併侵吞。商賈男不耕,女不織,生活奢侈。他們壟斷和操縱市場,謀取暴利,有害於社會經濟的繁榮,加劇了農民的貧困。特別是那些身兼豪強地主的富商巨賈往往“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大搞分裂割據的陰謀活動。晁錯認為,這些就是“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漢書·食貨志上》)的重要原因。所以,他主張使商賈遊食之民都去務農桑,以發展農業生產,抑制土地兼併。

貨幣觀點

晁錯不僅主張貴粟,而且還引出輕金玉(貨幣)的結論。他認為,人民的飢寒只有依靠重農貴粟才能解決,而貨幣卻是“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的東西。因此他主張英明的君主應該採取“貴五穀而賤金玉”的方針。晁錯的貨幣觀點是從貴粟論派生出來的。他沒有認識到貨幣(金銀珠玉)本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而認為它之所以貴重,都是由於君主的權力所賦予的。他的貴粟論對西漢中央集權政治有積極意義,但他的賤金玉的貨幣觀點卻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

移民實邊,厚其利祿

移民實邊,守城備塞為秦朝所首創,但秦時完全依靠強迫,實行的結果給人民群眾造成了巨大災難。晁錯認為,要想使移民久居邊遠之地,安心生產,保衛邊防,必須妥善解決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使“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並且做到“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滷以富家室”。只有如此,移民才能“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晁錯傳》)。晁錯認為,這就是移民實邊同秦朝強迫發卒、令民謫戍的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