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馬藤

藥材名稱:大一面鑼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白毛草(《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苦苣苔科漏斗苣苔屬植物大葉鑼的全草或根。漏斗苣苔屬全世界約31種,中國約5種。

原植物:大葉鑼Didissandra sesquifolia Clarke

形態:多年生草本。匍匐莖長2~5cm,直徑約6mm,具多數鬚根。莖高12~38cm,不分枝,被淡褐色長柔毛。葉2枚,近頂生,極不等大,近無柄;葉片卵形,長12~29cm,寬12~21cm,另一枚極小,長3~5.5cm,寬2~4cm,頂端銳尖,基部不等,近心形,邊緣具牙齒,兩面被白色長柔毛,下面沿葉脈較密集;側脈每邊7~9條,下面稍隆起。聚傘花序,近莖頂腋生,具1~2花;花序梗長1~1.5cm,與花梗密被淡褐色長柔毛,無苞片;花梗長約1cm;花萼長1~1.5cm,直徑7~13mm,5淺裂,稍不等,基部2/3以上合生,裂片披針形,長3~5mm,寬2~2.5mm,頂端銳尖,全緣,外面密被淡褐色柔毛,內面無毛;花冠紫藍色,長約7cm,直徑1.8~2.2cm,外面被白色短柔毛;筒長約5.7cm;簷部二脣形,上脣長約9mm,2裂,裂片近圓形,長約7mm,寬約6mm,下脣長1.2cm,3裂,裂片近圓形,長約9mm,寬約8mm;雄蕊4,無毛,上雄蕊長約9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約2.4cm處,下雄蕊長約12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約2.5cm處,花絲扁平,花葯狹長圓形,長約2mm,成對在腹面連著,藥室匯合;退化雄蕊1枚,長約0.6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約1.7cm處。花盤高約1.4mm,5淺裂。雌蕊長約3.4cm,子房線形,長約2.8cm,被微柔毛,花柱短。長約7mm,柱頭2,不等大,上方1枚長圓形,長約2mm,頂端平截,下方1枚倒卵形,長約3mm,頂端微凹。蒴果線形,長約7cm,深褐色,近無毛。花期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134頁.圖568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900~1600m的山坡林下、路旁及峭壁上。分佈於四川西南部。

生藥

採集:春、夏季採收全草或根,鮮用或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甘、鹹,平。

功效:益氣,補腎,固精。

主治:心臟衰弱,紅崩白帶,夢遺滑精。 ①《峨眉藥用植物》:“根,化痰止咳。” ②《四川中藥志》:“全草,治心臟衰弱,紅崩白帶,小便淋瀝及夜夢遺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