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

[拼音]:tuban yinshua

[英文]:relief printing

使用凸版(圖文部分凸起的印版)進行的印刷。簡稱凸印。是主要印刷工藝之一。歷史最久,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改進。

雕版印刷

中國唐代初年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是把文字或影象雕刻在木板上,剔除非圖文部分使圖文凸出,然後塗墨,覆紙刷印,這是最原始的凸印方法。現存有年代可查的最早印刷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已是雕版印刷相當成熟的印品。

活字版印刷

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元代大德二年(1298)王禎曾用木活字印書。中國及朝鮮後來還使用過錫活字、銅活字、鐵活字、瓷活字等。印刷方法均與雕版印刷相似。

鉛印

1437~1445年間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了鉛合金鑄字方法並將釀酒用榨葡萄機改制成手扳印刷機,創造了現代凸版印刷術,於1455年印出了聞名世界的《四十二行聖經》。鉛字可用字模大量澆鑄,比逐字雕刻方便快速,但活字版不便重版,後改進為鉛版印刷,即用活字版翻製紙型,用紙型鑄出鉛版,上機印刷。並可在鉛版表面鍍以鐵、銅或鉻鎳,以提高其硬度與耐印率,適應大量印刷的需要。紙型能復鑄出多副鉛版同時印刷,也能製出多副紙型在不同地點同時印刷同一報紙或書刊。紙型能澆鑄出平面鉛版或弧形鉛版,以適應不同印刷機型的需要。

塑料複製版印刷

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用塑料代替紙型及鉛版的凸印工藝。由於塑料版吸墨、傳墨效能良好,具有耐磨、耐油、耐酸鹼等特性,在5~10萬印範圍內,勝過電鍍鉛版,且能把文字、圖畫同時複製在1塊印版上。但由於成本較高,未能流行。

感光樹脂凸版印刷

以合成樹脂為材料製成凸版進行印刷。它以不飽和樹脂為基本材料,在光引發劑作用下,以紫外線曝光產生光交聯或光聚合,從而由可溶變為不溶;以一定的溶劑把未受光部分溶去,即得凸印版。此種版材具有良好的吸墨、傳墨效能,且由於形成網狀分子結構,故有更高的耐磨效能。常以金屬薄片或樹脂薄膜為底託,把感光性高分子化合物塗覆其上,製成大面積薄凸版,裹卷在凸印機的印版滾筒上進行印刷,所以也叫薄捲筒凸版印刷。此種凸版印刷方法是20世紀60年代適應照相排版的需要而出現的。

柔性版印刷

原是一種採用模壓橡膠凸版進行印刷的工藝,由於最初採用苯胺染料配製的印刷油墨,故曾名苯胺印刷。最早的苯胺印刷機在1890年由英國人首創,最初用於紙袋印刷,後被推廣用於食品、藥物等包裝印刷。因苯胺染料有毒,為衛生組織禁止,所用油墨配方早已改變,人們遂提出更名的建議。1952年在第14屆包裝年會上議決更名為flexography。“flexo”具有可撓曲的含義,故譯為柔性版印刷。柔性版版材屬感光性聚合物,如杜邦公司的賽麗版,主要成分為合成橡膠,用有機溶劑顯影。還有醇溶性、鹼溶性及水溶性的柔性印版。由於版材、油墨及印刷裝置的改進,柔性版印刷質量大有提高,已應用於報紙、書刊印刷,是凸版印刷中很有發展前途的工藝。

凸版膠印

是用感光聚合物做成薄凸版(一般為0.25毫米左右),象膠印那樣,印版上的油墨先轉印到橡皮布滾筒,再轉移到印張上,因此也稱為間接凸印。由於印版無需潤溼,故又稱幹膠印。它既有凸印的優點(墨色較厚實),又避免了膠印的弱點(因潤溼液帶來的副作用)。但製版成本較高,橡皮布長期受浮雕型版面的壓印容易出現凹癟痕跡,使用壽命較短,因此應用不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