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觀教具

[拼音]:xinli fenxi xuepai

[英文]:psychoanalysis

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學派之一。它以無意識心理過程和動機為其理論系統的出發點和核心。奠基者是生活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S.弗洛伊德。

早期的基本觀點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觀點的形成和發展,經過兩個不同的時期。早期,他研究心理治療方法和無意識心理過程的一般理論。他認為,心理結構中包括著 3個層次不同的系統:

(1)無意識系統。它是人的生物本能和慾望的儲藏庫。這些本能、慾望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的負荷,服從於愉快原則,併力圖滲透到意識系統中而得到滿足。

(2)下意識系統。或稱前意識系統。它是由可回憶的經驗構成的,是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之間的一個部分,其主要機能是在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之間從事警戒。在其中儲藏著由社會的、倫理的和宗教的準則、規範和價值觀念構成的良心和個人理想。它們是下意識系統中“檢查者”的核心,其功能是不允許充滿著心理能量的本能、慾望滲透到意識中去。

(3)意識系統。它面向外部世界,完成著感覺器官的作用,服從於現實原則。其主要機能在於把來源於意識系統中的先天的獸性本能、慾望排除掉。因此,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始終都處於對抗、衝突的緊張狀態中。

弗洛伊德還根據19世紀德國的 H.L.F.von赫爾姆霍茨為代表的生理學派把人的整個機體看作是一個能量系統的學說,認為在這個能量系統中,除了以肉體的生理形式表現的機械能、電能和化學能以外,還有在心理過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並指出它們之間能夠相互轉化。他把心理能看作本能的能,並認為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聯絡著的能。他把這種心理能叫做“裡比多”(libido),強調“裡比多”給人的全部活動、本能、慾望提供動機的力量。由於弗洛伊德用“裡比多”解釋人的全部活動的動機,因而其理論便獲得泛性論的名稱。在弗洛伊德看來,整個社會是一個禁令和限制系統。它總是根據愉快原則從外部物件支配人活動的本能、慾望施加壓力,因而使社會的限制和個人的需要處於相互對立的狀態中。弗洛伊德所說的人的本能、慾望,主要是指性的本能、慾望,人從幼年起便開始受到了這些禁令和限制系統的摧殘和損害,神經症和精神病就是由此引起的。人的被壓抑而得不到滿足的本能、慾望,在被排擠到無意識領域中以後,則以“被壓抑”的形式保持著自己的心理能量,併力圖通過迂迴的道路得到滿足。它們或者轉化為病理的症候,或者通過夢、失言、筆誤等形式得到偽裝的滿足,或者根據昇華原則,以社會所能接受和讚許的活動形式,如文學藝術的創作、科學技術的發明等表現出來。

弗洛伊德主義

1913年以後,弗洛伊德和他的一些信徒認為,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在人的整個活動領域中都具有普遍意義,便把它廣泛應用到人類社會生活和文化歷史發展的各個領域。心理分析的理論由於被提到哲學-人類學的高度,所以獲得了弗洛伊德主義的稱號。

心理分析學派還從生物本能決定論的立場出發解釋社會歷史現象。如弗洛伊德本人就在這方面發表過許多奇談怪論。他認為,整個社會制度,包括國家、機關、家庭以及社會歷史的發展,都是本能、慾望和在它們基礎上所發生的複雜的感情相互作用的結果,整個人類的歷史是由“愛羅斯”(代表生的本能和慾望)和“騰納託”(代表死亡的本能和慾望)之間的鬥爭所決定的一種特殊的有節奏的戲劇。在他看來,革命和起義是侵略本能的具體表現;戰爭的不可避免性是由人的侵略、破壞的本能,即死亡的本能決定的;在藝術、科學和其他文化領域中,有的人之所以有貢獻,是由於他們的被排除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所具有的心理能量昇華的結果。此外,他還提出了“俄狄浦斯情慾綜合感”概念,試圖以此解釋宗教、社會、道德和藝術的起源問題。

在20年代,弗洛伊德由於解釋社會現象的需要而提出了新的心理結構理論。他把個性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組成部分。本我是由生物的本能、慾望構成的。它與肉體相聯絡,肉體是它的能量的源泉。本我內部貯存著強烈地要求得到發洩的心理能量,彷彿是一口“沸騰的大鍋”,其中被壓抑的本能、慾望力圖根據愉快原則而通過“自我”得到滿足。

自我是一個意識系統,再現著由外部世界積累起來的經驗。它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居中者,並根據現實原則調節著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衝突。自我把所有的能量都消耗在對本我的非理性衝動的控制、壓抑和排除上,它總是運用各種防禦機制對付著本我,藉以維持自己同本我界限內動力性的緊張關係。超我是由個體社會化程序中被內化了的社會準則、價值以及父母和師長的指示所形成的結構。它是禁忌、道德、倫理規範以及宗教戒律等的體現者。它鼓勵著自我和本我之間的鬥爭。由超我引起的心理緊張是作為恐懼感和罪過感被感知的,超我的作用會導致贖罪感和自我懲罰的無意識的需要。

評價和影響

心理分析學派的基本理論,深入地研究了揭示心理過程的專門方法-自我聯想法、對夢的解釋和對神經官能症的分析等。尤其是弗洛伊德對心理治療和無意識心理過程的研究頗有貢獻。但是,他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把所查明的人的無意識心理過程的不可爭議的事實同對人的心理生活和行為所作出的非科學的、形而上學的解釋混合在一起,並從生物決定論的立場出發把人的心理生活的決定作用歸結於先天的、無意識的本能、慾望,忽視意識在行為中的調節作用,使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對立絕對化。同時,他還把心理分析概念誇大為萬能的,並把它們機械地應用於人類生活和文化歷史領域,用心理分析的理解解釋社會歷史現象,而不是用社會歷史的觀點分析心理學問題,把心理的東西生物學化,把人類的東西自然化,把社會的東西心理學化。

心理分析學說產生後,在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在美國得到廣泛的傳播,並對精神病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等學科和社會生活的若干領域發生了較大影響。弗洛伊德去世後,心理分析學派內部由於意見不同而分化為大大小小几十種新的支派,其中有:“以A.阿德勒為代表的個體心理學派;以K.榮格為代表的分析心理學派;以霍爾尼、沙利文、卡丁納等為代表的各種新心理分析學派,即新弗洛伊德主義,以及各種企圖把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的所謂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等等。這些學派雖然花樣各異,但在其理論中都程度不同地貫穿著弗洛伊德學說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