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

[拼音]:Alabo Diguo

[英文]:Arab Empire

7世紀 30年代至13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哈里發國家。中國史書稱“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610年,穆罕默德利用阿拉伯半島各部落要求改變社會經濟狀況和實現政治統一的願望,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經過22年的艱苦奮鬥,到他逝世時(632),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於阿拉伯半島。阿拉伯帝國曆史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四大哈里發時期

穆罕默德之後,阿拉伯國家的首腦稱為“哈里發”,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發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632~634在位)平定了各部落的叛亂,恢復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634~644在位)利用拜佔廷帝國和波斯長期戰爭後兩敗俱傷的有利時機,在“聖戰”的旗幟下,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戰爭。先後征服拜佔廷統治下的敘利亞(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641)。並於642年大敗波斯軍。佔領了從波斯灣到高加索、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歐麥爾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規定被征服地區的民政及宗教事務維持原狀,土地歸全體穆斯林所有,仍交給當地農民耕種,但要繳納地租和人丁稅。從而使原來處於原始公社制末期的阿拉伯社會超越了奴隸制的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了封建社會。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伊本·阿凡(664~656在位)繼續向外征伐,東滅波斯薩珊王朝(651),西達北非昔蘭尼加。他在位期間,阿拉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和教派分歧日趨激烈,奧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發阿里(656~661在位)先後被殺。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是帝國的君主。

倭馬亞王朝時期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貴族又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征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並達到中國唐朝邊境。在西線,攻佔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後,於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安達盧西亞。後在入侵法蘭克王國的普瓦提埃戰役(732)中遭到失敗,退回西班牙,從此再未越過比利牛斯山。至 8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倭馬亞王朝仿效拜佔廷帝國的政體,設定了政府機構,並繼續實行由阿拉伯軍事貴族執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漸完備,被稱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但由於奴隸勞動的普遍存在,阿拉伯帝國的封建制度是不發達的。通過軍事殖民、部落遷徙和蓄養女奴、繁衍子孫等途徑,阿拉伯人在被征服地區的人口日益增長,與當地土著居民通婚日益普遍,阿拉伯駐軍營地逐漸發展為新的城鎮。695年,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685~705在位)進行貨幣改革,用阿拉伯第納爾和迪爾汗取代原來通用的拜佔廷金幣和波斯銀幣。隨後,又規定阿拉伯語為帝國的正式語言,政府的一切檔案,必須用阿拉伯文書寫,取代了原來在伊拉克、敘利亞和埃及通用的波斯文、希臘文和科普特文。但阿拉伯語最終成為伊拉克、敘利亞、埃及和北非的通用語言的過程是漫長的,直到11世紀初才最後完成。

歐麥爾二世(717~720在位)統治期間,帝國處於對外征伐失利,國內動亂之際。他實行的稅制改革,因封建貴族的反對半途而廢。8世紀20年代以後,阿拉伯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內訌不止。一直受歧視、受壓迫和剝削的廣大非阿拉伯穆斯林紛紛揭竿而起。穆罕默德的伯父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750~754在位)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於750年推翻了倭馬亞家族近90年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曼蘇爾(754~775在位)時期遷都巴格達(762)。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時期

阿拔斯王朝歷時 500餘年,分為強盛和衰落兩個階段。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 100年(750~842),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役中,擊敗中國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在這時期,帝國仿效波斯舊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 (見彩圖)。重視興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帶、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的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帝國境內的豐富資源和過境貿易,為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佈亞、非、歐三大洲。巴格達成為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之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伊斯蘭教已成為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紀中葉後,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阿拔斯王朝進入分裂和衰落時期。突厥將領握有軍權,專橫跋扈,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里發。哈里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的西部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萊卜王朝(800~908);在摩蘇爾和阿勒頗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929~ 1003);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以及在埃及、敘利亞和葉門建立了阿尤布王朝(1171~1250)。此外,還有兩個著名的哈里發王朝:一個是由阿里的後裔法蒂瑪家族在北非突尼西亞建立的法蒂瑪王朝。該王朝後遷都開羅,其版圖包括埃及、北非、敘利亞和阿拉伯半島西部,是當時最強大的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綠衣大食”。另一個是由倭馬亞人後裔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29~961在位)在西班牙建立的後倭馬亞王朝(929~1031),建都科爾多瓦。中國史書稱之為“白衣大食”。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及其後的兩位統治者在位時期,阿拉伯人在西部的統治達到極盛時代。當時,科爾多瓦與巴格達和開羅齊名,成為阿拉伯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對阿拉伯文化在西方的傳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帝國是建立在對各民族人民殘酷剝削的基礎之上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的反抗鬥爭從未停止。8世紀70~80年代的蒙面人起義、816~837年的巴貝克起義和869~883年的辛吉起義,給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到10世紀中葉,王朝實際統治區域只剩下巴格達及其周圍的一小塊土地了。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巴格達,哈里發失去了一切世俗權力,只保留了宗教領袖的地位。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阿拉伯帝國遂亡。

參考書目

John Bagot Glubb, The Empire of the Arabs,Hodder and Stoughtar, London, 1963.

伯納·路易著,馬肇椿、馬賢譯:《歷史上的阿拉伯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 (Bernard Lewis,The Arabs in History,Hutchinson UniversityPress, London, 1959.)